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

眾善奉行 Cultivate good

    ☼ 什麼是「佛法」? ~❤ What is Dhamma?

    在台灣的基督教,很興盛……
    若問教友:「什麼是基督教?」

    他們,可以馬上就回答你:
    「神愛世人!」

    現代的佛教徒也很多……
    讀「佛研所」的也不少!

    可是,當問到他們說:「什麼是佛法?」
    幾乎!所有人,都不能馬上回答得出來!

    為什麼呢?
    ① 因為,大家對於「佛法」的問題,沒有認真去「思考」,不知道如何去「思考」,更沒有「思考」的習慣。

    ② 對於,自修或聽聞的「法義」,沒互相「討論」的空間,也不敢提出來「討論」,更沒有「討論」的習慣。

    ③ 如果,心中真的有「疑問」,也不知道要如何「發問」?不知道要向誰「發問」?更沒有「發問」的習慣。

    從這問題看,就知道雖然台灣的廟宇多、信眾多,各大山頭的「佛學院」也很多……但是「佛法教育」就是沒有落實!

    什麼是「佛法」呢?
    事實上,是很容易回答的問題,這是過去七佛,都曾經說過的偈語:
    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(在法句經第183經,及長部經典第14經。)
    英文: To keep away from all evil, cultivate good, and purify one's mind is the advice of all Buddhas.

    由戒定慧,滅貪瞋痴──
    沒有「諸惡莫作」的「」,如何實踐「眾善奉行」的「」呢?
    沒有「眾善奉行」的「」,如何實踐「自淨其意」的「」呢?

    由此可見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──
    必然是「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的基礎。

    若要實踐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就必須知道什麼是「善」?什麼是「惡」?
    想要知道什麼是「善」?什麼是「惡」?必然要知道什麼是「善惡」的標準?

    因此,「善惡」之辨──
    必然,關係著一切佛法的「核心價值」。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☼ 「善惡」的標準? ~❤ Good & Evil

    義利之辨:「善惡」與「利益」的判斷完全不同。
    前者,依據客觀的
規範戒律;後者,依據個人短視近利、主觀立場之不同,而有所差異。

    所以,如果說「利己、自私」就是,或認為「利人、不自私」就是,這已經不符合佛陀的教說了!
    每個人的好惡不同、對錯觀念不同,所信仰的真理、假理也不同;絕對的「離苦得樂」與「大是大非」,才是佛法裡所說的「之辨」。

    只有絕對的「善惡」,沒有絕對的「對錯」(人我是非):
    「善惡」並不涉及「對錯」(人我是非),所以,諸佛說: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。」是依據眾生「離苦得樂」的原則而說的!離苦得樂」是指眾生長遠的利益,並非短視近利

    莊嚴:知道「」,才會有慚愧羞恥之心。
    「非善非惡」不是「無善無惡」,或有意、或無意,稱為「善惡的中性」。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☼ 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 ~❤ Purify one's mind.

    在原始佛法裡──
    凡是符合「戒定慧」的行為,換句話說:「離貪、離瞋、離痴」的行為,此稱為「善」;
    凡是符合「貪瞋痴」的行為,換句話說:「無戒、無定、無慧」的行為,此稱為「惡」。

    過去七佛的法偈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
    ~《長部經典‧大品‧Mahāpadānasutta 七佛譬喻經》(DN 14, 90)
    白話文:凡是符合「貪瞋痴」的行為、惡不善法,皆當遠離、捨斷、不要去做;凡是符合「戒定慧」的行為、一切善法,皆當實踐、圓滿、身體力行。「由戒定慧,滅貪瞋痴」所以,能夠清淨佛子的心中煩惱、執著,達到出離輪迴苦海的彼岸──稱為「涅槃」。「涅槃」是一切佛法的「最高善行」,由此實踐能夠完成一切「三世諸佛」最圓滿的教導。

    禮記‧大學也說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
    白話文:大學的道理,在於彰顯人人本有,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(明明德),再推己及人,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(親民),而且精益求精,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。

    ❦❧ 所以說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──
    能夠代表「
戒定慧,滅貪瞋痴」實踐精神的「三十七道品」,就是一切佛陀教法的根本價值與內涵所在。 ❦❧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7(五)心燈 ──

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

當年盧勝彥的「一心向善」 Wholeheartedly toward goodness

    ☼ 說話無信用的人,比惡口者更可惡! ~❤
    Those who speak no credit are more abominable than the wicked.

    1969年某日,盧居士自述隨著母親前往台中市玉皇宮參拜。由瑤池金母大天尊開啟天眼、天耳通,並親眼看到阿彌陀佛、地藏菩薩、瑤池金母三尊菩薩顯身開示:「一心學佛」、「一心學法」、「一心向善」。虛空中並出現玉皇大帝以紅布賜「忠義」二字,囑咐他弘法利生,廣度有情。

    可見,瑤池金母等諸尊「大菩薩」,必然都是佛陀「聖弟子」;因為,祂們讓盧居士「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」這三寶。而「
一心向善」正是「皈依僧」的意思。

    至於什麼是「」呢?
    根據盧居士的說法:「所謂善,利人的,均是也。

    後來,佛陀問他:「當初你洞開天眼,傳下一心學佛,一心學法,
一心向善,如今,你可知道,什麼是佛?什麼是法?什麼是?」

    然而,他卻回答:「佛是夢中人,法是夢,夢中事。」
    可見,對盧居士來說:什麼是「佛」?什麼是「法」?什麼是「」?就如同「夢中人」一樣,觀念是既模糊不清又非常顛導的!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有人問說:「為什麼皈依三寶,還要『皈依戒』呢?」
    宣化老和尚答的極好:「本來在佛教裡一般只皈依三寶,沒有『皈依戒』。因為佛入涅槃,一切眾生都應該『以戒為師』,所以現在給你們說皈依的時候,順便也要『皈依戒』。就是『諸惡不作,眾善奉行』,『勿以小而不為,勿以小而為之』。」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盧勝彥的「非善非惡」論 ~❤ The proof of good and evil
    在《善與惡的論辯》裡,有如下對話──

    問:「大師!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」
    我答:「利他像是善,為己像是惡。」

    問:「古人云: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,你以為對否?」
    我答: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,盛哉斯言,人人皆是。」

    問:「大師!換一個話題,
有界限否?」
    我答:「我反過來,問你,在月球上,什麼是善?什麼是惡?」
    (這位哲學博士,不能出聲)

    停片刻,他答:「無善惡。」(無人,就無善惡可言
    我反問:「是誰訂的?」

    他答:「人定的。」
    我問:「誰定?」

    他不能語。
    〔讀者啊!盧大師忙著為喇嘛教的「男女雙修」鋪路唷!〕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佛子的評論,如下:

    「善惡」在沒有被發現以前,不表示沒有「善惡」。
    如果,人不知道、不相信「善惡」,不表示就沒有「業報的存在!

    不要說是在月球上,即使是無人到達的星球,也同樣是有「善惡」業報存在的!
    如果,無法正確認清「善惡」,就不能夠及時地──正確抉擇「善惡」了!

    就好像:小孩子不知「」可怕,不表示小孩子玩火,就不會引起火災
    如果,能夠早點知道「善惡」,就可以事前做好防範、避免事後的追悔。

    對於「善惡」的定義,並不如一般人所憑空想像的:「利己或利人、自私或不自私」來區分。
    反而,佛陀是依據「世間、出世間」一切法的業行:「戒定慧、貪瞋痴」來說明「」的。

    那麼「善惡」是誰所訂的呢?
    當然,可以說是「因果」訂的!也可說是「自己」訂的!

    所謂:「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!」如是因、如是果。
    所以,凡是「因果」所訂的!也可說是「自己」所訂的!

    有人不懷好意的問:「假如沒有『因果業報』,世界上有沒有『善惡』?」
    不相信「因果」的人,才會問說:「假如小偷沒有被抓,算不算小偷呢?」

    佛法是即刻(此時)、無時(不需等待)、現實(並非空想)、當下(此地)、可不斷重複實證的「真理」和「事實」!
    在「原始佛法」的字典裡,是沒有如果、假如、假設、推論、乃至……一切虛假命題的!這一切都是叫作「是非戲論」。

    「善惡」不同於「是非戲論」──
    義利之辨:善惡與對錯(是非戲論)的判斷是不同的。

    前者,依據「戒律」的苦樂原則,即是所謂「因果業報」。
    後者,依據個人好惡的「主觀」認知,因為「我見」的不同,而有所差異。

    在《佛遺教經》裡,佛陀不只一次、苦口婆心的說:「因依此,得生諸禪,及滅苦智。是故比丘,當持淨戒,勿令毀缺。若人,能持淨戒,是則,能有『』法;若無淨戒,諸『』功德,皆不得生。是以當知,戒為:『第一安穩,功德住處!』」

    提婆達多,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,他雖然曾經擁有「五神通」,然而最後卻神通盡失!他失敗的原因,總結就是:不知道什麼是「善惡」及不信「因果」。
    由於,不信「因果」又無法正確抉擇「善惡」;所以,提婆達多會造下謗佛、謗法、出佛身血、殺阿羅漢、破合和僧的「五無間業」,最終不免身墮無間地獄、承受永劫不復的「惡果」。

    善惡之辨:正是「三十七道品」及一切佛法的核心價值。
    能夠正確決擇「」的人,才會是有「慚愧心」的人。

    離開錯誤信仰,回歸理智正法~
    世間只有佛陀及聖弟子,才是真正能夠認清「善惡」,並正確抉擇「
」的人!

    若他已成魔,你死後豈非還得受他控制?何不老老實實的,跟佛陀的教義修行呢?
    https://lushengyen.wordpress.com/2012/09/19/59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以下摘錄,對於世間人「抉擇的態度,講得非常貼切! ~❤
    http://atruthofkatuhikolu.blogspot.tw/2013/11/blog-post_20.html

    「大部分人,是不是都只想聽自己想聽的話,而不在乎這些話是否符合『事實』?

    喜不喜歡聽的重要性,凌駕於符不符合『事實』之上,符不符合『事實』其實一點都不重要,是這樣嗎?

    伽利略哥白尼只想追求『真相』,說出『事實』就被迫害;但若當年也有頭銜是科學家的人,以各種錯誤的方式,來支持教會的主張,這樣的人即使言論錯誤、漏洞百出,還是會受到絕大部份人的支持讚賞。

    真理、真相似乎根本一點都不重要,至少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如此。」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方晴師姊若能及早省悟、及早接觸到「原始佛法」就不至於遭此橫禍! ~❤



    《吾愛吾師》方晴寫給盧勝彥的幾封信函。
    https://lushengyen.wordpress.com/2012/10/08/1991

    施寄青女士在《看神聽鬼》的文集裡,曾提醒兒子說:
    「你該檢討的是你為何會追隨這樣的人,因為他是你『慾望』的投射。我們祈求神明,並不是真的祈求祂們,不過要祂們為自己的『慾望』背書而已。不管是佛陀或是基督,從來是鄙棄人間的富貴榮華,道教一向主張清心寡欲,祂們如何會為世人的『慾望』背書或成全呢?」

    的確,世界那麼亂,某些「厚顏無恥、嘩眾取寵」的「宗教人士」要負一半的責任──
    但是,這些愚痴、盲從、滿足於私慾、不想聽到「真話」的信徒,也該負另一半的責任。

    ── 佛曆 2560.4.5(三)佛子 ──

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

淺談「帶業往生」 To Afterlife

    很多信徒以為:
    「專修『淨土法門』,只要『念佛』就好了!就是能夠『帶業往生』,那麼何必要了解『原始佛法』呢?」
    既然講「帶業往生」,那麼什麼是「」呢?而且要如何「帶業往生」呢?這樣子又回答不出來了,是吧?

    【一】若想要知道如何「帶業往生」?應該先要知道俱備哪些條件? ~❤
    「帶業往生」應該俱備「五根」:信根、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

    以下,是這「五根」的內涵──
    ➊ 信佛、信法、信僧的信心,稱為「正信」,又稱為「信根」。
    如果沒有「信根」,這樣能夠「帶業往生」嗎

    ➋ 佛陀說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」佛遺教經說:「譬如,小水長流,則能穿石。」禮記‧大學也說:「止於至善。」(白話文:精益求精,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。)
    以上稱為「正精進」,又稱為「精進根」。
    如果沒有「精進根」,這樣能夠「帶業往生」嗎

    ➌ 念佛、念法、念僧的念頭,稱為「正念」,又稱為「念根」。
    如果沒有「念根」,這樣能夠「帶業往生」嗎

    ➍ 佛遺教經說:「汝等比丘!若攝心者,心則在定;心在定故,能知世間,生滅法相。」接著又說:「譬如,惜水之家,善治堤塘;行者亦爾,為智慧水故,善修禪定,令不漏失,是名為:『定!』」禮記‧大學也說:定(修止)、靜(身心輕安)、安(心安理得)、慮(四靜慮)、得(修觀)。
    以上稱為「正定」,又稱為「定根」。
    如果沒有「定根」,這樣能夠「帶業往生」嗎

    ➎ 如果,只是貪愛心在「念佛」,這樣能夠「帶業往生」嗎?
    如果,只是瞋恨心在「念佛」,這樣能夠「帶業往生」嗎?
    如果,只是愚痴心在「念佛」,這樣能夠「帶業往生」嗎?
    離貪、離瞋、離痴,稱為「智慧」,又稱為「慧根」。
    如果沒有「慧根」,這樣能夠「帶業往生」嗎

    由此可知,「帶業往生」需要俱備「五根」:信根、進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
    如果要培養「五根」,一定要俱備「五力」:信力、進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。(五力是因,五根是果!)

    【二】知道如何「帶業往生」了,現在再回來看看什麼是「」呢? ~❤

    過去所造的算是「業」嗎?
    過去所造的已經是「果」了,怎麼可以稱為「業」呢?難道你可以改變「過去」嗎

    未來所造的算是「業」嗎?
    未來所造的還沒有發生,怎麼可以稱為「業」呢?難道你可以改變「未來」嗎

    現在所造的算是「業」嗎?
    當下的「念頭」正在造業,它正是「業」的主人!正默默的在改變「未來」呢!

    那麼「業」和「果」到底有什麼關係和差別呢?
    「業」是「業行」,是指當下的「念頭,每一個當下的「念頭」不同,所以每一個當下所造的「業」也就不同。
    「果」是「異熟」,是指在不同的時空裡,所成熟的「果報」。所以「業」和「果」根本是不相同的

    由此看出,要往生之前的「當下」這一個「念頭」,才是真正的「
    所以說!如果要「帶業往生」,就要看往生之前的這個「念頭」,是否真正放在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的上面呢?

    語云:「昨日種種,譬如昨日死;今日種種,譬如今日生。」
    從現在起,不管你過去造了多少善事、或惡業?念了多少聲佛號、或是根本沒有念?
    請您記得!珍重愛惜、老老實實的,請把握住──當下的這解脫之「一念」吧!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☀ 《慚愧經》說(慚愧心):

    「諸比丘!➊ 慚愧不具時,損缺慚愧者,損毀根防護之所依;
    ➋ 根防護不具時,損缺根防護者,損毀戒之所依;
    ➌ 不具時,損缺戒者,損毀正定之所依;
    ➍ 正定不具時,損缺正定者,損毀如實智見之所依;
    ➎ 如實智見不具時,損缺如實智見者,損毀厭背離貪之所依;
    ➏ 厭背離貪不具時,損缺厭背離貪者,損毀➐ 解脫智見之所依。
    諸比丘!譬如損缺樹之枝葉時,其幼芽不圓滿,皮、木、心亦皆不圓滿。
    如是,諸比丘!慚愧不具時,損缺慚愧者……乃至……損毀解脫智見之所依。」

    ~《增支部經典‧七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大品‧Hirīottappasutta 慚愧經》(AN 7.65)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3(一)心燈 ─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