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

三法印之二 The three Dhamma-natureⅡ

♨ 再談「三法印」 The three Dhamma-natureⅡ ~☺

    〈一〉原始佛法的根本精神是「三法印」(法的三種性質,請注意!並無「涅槃寂靜」)
    ➀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, ➁ 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, ➂ sabbe dhammā anattā.
    ➊ 諸行無常(受、想、行──透過六根所認知的行為,都是無常的)
    ➋ 諸行是苦(受、想、行──透過六根所認知的行為,都會帶來苦)
    ➌ 諸法無我(色蘊、識蘊──凡所認知的現象與結果,都是無我的)
    ~《法句經‧Maggavagga 道品》(Dhp 20, 277-279)

    〈二〉如果,把「佛、法、僧、戒」比喻為諸佛國土,那麼:
    《巴利佛經》就是通往佛國的「古仙人道」(正法或法藏)
    【巴利聖典】就是諸佛制定的「佛國憲法」(正法與聖律)
    「三法印」與「四聖諦」就是「立國精神」! ~۩

    〈三〉不論,梵文、漢文、英文或其他版本……皆屬翻譯,不是原文。
    尤其是「三法印」──原始佛法的根本精神,不該:
    ✄ 斷章取義、以偏概全、增減字句、隨各人貪瞋痴之喜好來「解讀」或「比對」……。
    (七拼八湊,怎能算是「原始佛法」呢?)

    〈四〉神聖智慧的【巴利聖典】不是你我所能研究的! 
    能以單純且恭敬的心,來「了解」與「學習」就好了。 ~❤

    ❦❧ 「三法印」加上「涅槃寂靜」就是「四聖諦」。
    「涅槃寂靜」是「三法印」必然的結果,不必贅述。 ❦❧

── 佛曆 2559.9.3(六)佛子 ──

三法印(三法性) The three Dhamma-nature

三法印(三法性) The three Dhamma-nature ~❤

    ➀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, ➁ 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, ➂ sabbe dhammā anattā.
    ➊ 諸行無常(透過六根所認知的行為,都是無常的);
    ➋ 諸行是苦(透過六根所認知的行為,都會帶來苦);
    ➌ 諸法無我(凡所認知的現象與結果,都是無我的)。
    ~《法句經‧Maggavagga 道品》(Dhp 20, 277-279)

── 佛曆 2559.8.22(一)佛子 ──

佛經是幫助「學習」的,不是拿來「比對」的! Don't comparison

♨ 佛經是幫助「學習」的,不是拿來「比對」的!
Don't comparison ~


✩ 「多聞」的意思──多學習、多練習;
佛經不是拿來「研究」的!

To learn much and practice, shouldn't to research.

    如果,你能夠「研究」佛經;那麼,你的智慧超過佛陀了!
    既然,你的智慧超過佛陀了;那麼,何須「研究」佛經呢?
    (這是「傲慢心」的一種表現呀!)

    如果,你以「傲慢心」來學習佛法,這樣作有什麼利益呢?
    (不如,不學的好!反而,得以頤養天年!)

    以免,惑亂後世、禍留子孫!又有無盡的苦果在等著你呢!
    (歷史、經典所載、很多這樣子的事例呀!)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如果,想了解《阿含經》,就老實依《阿含經》來了解,請不要比對《巴利佛經》~好嗎?
    想了解《巴利佛經》,就認真的學習《巴利佛經》,請不要比對《阿含經》或其他經典吧!

    某些只信~「無神論」的專家、學者(拿佛經當「神話」看):
    因緣、果報都不信,就「研究」起佛法來了!怎會真相信佛法、解脫涅槃?何況想實踐呢?
    所以,佛弟子絕對不要相信學術權威、研究、傳統、風俗習慣、門戶之見或人云亦云……。

     應該培養「獨立思考」的習慣:
    要以「四不壞信──佛、法、僧、戒」作為學法的基礎、以「實修」作為擇法的依據、多閱讀【巴利聖典】具備基本的「常識」,才會有「自我」判斷的空間和能力……(不再盲從)。

     愚者的作為 ~
    自恃聰明、胡亂比對、胡亂研究,執著「自我」的觀念和見解、通通放不下!
    這樣,所研究出來的「成果」與《巴利佛經》或是《阿含經》,有何關係呢?

    【巴利聖典】還是【巴利聖典】、你還是你!
    你還是不認識、不了解祂的呀!(不是嗎?)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
     《空性大經》佛陀說(友善親近佛陀):

    【一】(梵行災患:)「因為有(煩勞)梵行者之災患,而衍生出──劊子手施刑、惡不善法、腐敗毒害、導致再生、怖惱不幸、未來悲慘苦果、自受生老死魔等,對彼懲罰。
    阿難!此實為──有(煩勞)梵行者之(煩梵行)災患。

    於此,阿難!雖然有(煩勞)阿闍梨之災患、以及(煩勞)阿闍梨內住弟子之災患,然而,此(煩勞)梵行者之災患,與彼等相較,不但,未來更增苦果、劇烈異熟果報、極難度脫,而且,更導致轉生於(悲慘)惡趣。

    是故,阿難!對於我(佛陀),請習慣以友善方式,而不以敵對方式(親近我)!
    此應為汝等之長夜:利益福祉、安樂幸福。」

    【二】(敵對方式:)「如何?阿難!對於師(佛陀),聲聞弟子習慣以敵對方式,而不以友善方式(親近師)耶?
    阿難!於此,師(佛陀)心懷慈愍、為利益福祉著想,而憐憫為聲聞弟子說法:
    『此或為利益福祉、此或為安樂幸福也!』

    於此,彼聲聞弟子,不恭敬聽、不傾耳聽、置心他處、避開師教而去輪迴。
    如是!阿難!對於師(佛陀),聲聞弟子習慣以敵對方式,而不以友善方式(親近師)。」

    【三】(友善方式:)「如何?阿難!對於師(佛陀),聲聞弟子習慣以友善方式,而不以敵對方式(親近師)耶?
    阿難!於此,師(佛陀)心懷慈愍、為利益福祉著想,而憐憫為聲聞弟子說法:
    『此或為利益福祉、此或為安樂幸福也!』

    於此,彼聲聞弟子,恭敬聽聞、傾耳聽聞、用心理解、不避開師教而去輪迴。
    如是!阿難!對於師(佛陀),聲聞弟子習慣以友善方式,而不以敵對方式(親近師)。」

    【四】(利益福祉:)「是故,阿難!對於我(佛陀),請習慣以友善方式,而不以敵對方式(親近我)!
    此應為汝等之長夜:利益福祉、安樂幸福。

    阿難!我勉勵汝等,恰如作壺者,如對未燒之土器──
     阿難!應責備者,我予責備;
     應策勵者,我予策勵;
     若堅實者,將保持彼!」

    
~《中部經典‧空品‧Mahāsuññatasutta 空性大經》(MN 122, 195-196)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 《最上淨信經》佛陀說(四不壞信):

    ① 信樂第一者,應知第一法;
    ② 信樂第一佛,應供無上施。

    ③ 信樂第一法,離貪樂寂靜;
    ④ 信樂第一僧,福滿無上田。

    ⑤ 應布第一施,培養第一福;
    ⑥ 名望頌樂力、莊嚴壽第一!

    ⑦ 智者第一施,定心第一法;
    ⑧ 生天或人間,喜足得第一。


    ~《增支部經典‧四集‧Aggappasādasutta 最上淨信經》(AN 4.34)
 
    ── 佛曆 2559.8.24(三)佛子 ─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