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lfishness VS. greed.
一切佛法的核心問題──
不是教人如何放下「利益」?
而是教人如何放下「貪欲」?
所謂「善惡」,不是依據世間人所謂的「利己或利人、自私或不自私」來分的,而是按照:「戒定慧、貪瞋痴」來區分的。
卍 卍 卍
☼ 何謂善有真假? ~❤
What is true and false?
有幾個讀書人,問元朝高僧中峰禪師:
「你們佛家講『善惡報應,如影隨形』,可是為什麼有善人子孫不多,惡人卻家門隆盛的情況。所以你們說的報應是不存在的。」
(http://book.bfnn.org/books2/1732.htm)
中峰禪師說:
「平常人很容易被矇蔽,把善惡弄顛倒了也是有的,不能怨老天爺報應錯了,這是罪上加罪!」
「善就是善,惡就是惡,難道我們會搞錯?」有一人很快地反駁。
「你們說說看哪些是善?哪些是惡?」中峰禪師說。
「罵人、打人是惡;尊敬人、以禮待人是善。」一人說。
「未必吧!」中峰答。
「貪財妄取是惡;廉潔有守是善。」一人說。
「未必吧!」中峰答。眾人紛紛說出自己的意見,但都沒能得到中峰禪師的肯定。
「到底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?」一人急著問。
中峰說:「有益於人是善;有益於己是惡。」
中峰娓娓而談:
「有益於眾人,就算打人、罵人也是善;有益於自己,則敬人、禮人都是惡,所以要判斷人的行為是利人還是利己。
利人者公,公則是真善;利己者私,私則為假善。還有要看行為是出自良知本心的就是真善;若只是跟著世俗的做法,做做樣子就不是真善。這些都要細細地分辨判斷才是。」
淨空老法師說:修善都得好果報,什麼原因?真心,只知道幫助別人,絕不求一點「自私自利」。因此,真假要從這裡辨別。
【佛子的評論,如下:】
中峰禪師回答了幾個讀書人,所發問的問題,好像是面面俱到。
➊ 但是,為何惟獨故意漏掉──
「貪財妄取是惡;廉潔有守是善。」這個問題呢?
這就是中峰禪師「滑頭和理虧」的地方!
「滑頭」是他轉移了注意力的焦點,講到「自私自利」來岔開話題。
「理虧」是他根本無法用「自私自利」的理由,來否定──
「貪財妄取是惡;廉潔有守是善。」這個命題呀!
因為一切佛法的根本精神,就是在講「戒定慧」。
佛陀只教人要放下「貪欲」,不是放下「利益」!
所以「貪財」是不符合戒律的;然而「廉潔」卻是符合戒律的。
「貪財」與「廉潔」誰善誰惡?是以「持戒」與否?作為標準!
而不應該是以「自私自利」與否?作為標準!
因為「持戒」與否?不管是誰?是團體?還是個人?都是善的!
假如:團體不守戒,只有個人守戒更是難能可貴!不同流合污!
同理「貪財」與否?不管是誰?是團體?還是個人?都是惡的!
假如:團體不貪財,只有個人貪財更是喪盡天良!是害群之馬!
你不能說:個人守戒就是「自私自利」!
難道一定要與犯罪集團「同流合污」嗎?
所以「斷惡修善」:無法用「自私自利」這個標準衡量「真偽」。
所謂「以戒為師」:斷惡修善的「善惡」要以「戒律」作為標準。
➋ 至於什麼叫作「利益」呢?這個問題,比起什麼是「善惡」更複雜難解了!
中峰禪師對於什麼是「善惡」的回答,不但沒有解決問題;反而模糊了「善惡」問題的焦點。現在又製造了什麼叫作「利益」這個問題?
對於個人或團體來說什麼叫作有「利」或無「利」?
「自私自利」的「利」──又是以什麼作為標準呢?
如果認為「殺盜淫妄」是自私自利,難道團體暴力就不是「殺盜淫妄」嗎?
如果認為「禮義廉恥」只利益大眾,難道謙謙君子就沒有「禮義廉恥」嗎?
再來是說:團體也有大小之分,那麼是以哪一個團體的「利益」為重呢?
大小團體:也有霸凌團體、弱勢團體之分,那要以誰的「利益」為重呢?
說到「殺盜淫妄」難道不是「自暴自棄」嗎?怎麼能說是「自私自利」呢?
說到「禮義廉恥」難道不是「天助自助」嗎?怎能說不是「自私自利」呢?
《孟子‧梁惠王篇》──
孟子見梁惠王。王曰:「叟!不遠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」孟子對曰:「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王曰:『何以利吾國?』大夫曰:『何以利吾家?』士庶人曰:『何以利吾身?』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。……王亦曰仁義而已矣,何必曰利!」
白話文:
孟子拜見梁惠王。梁惠王說:「老先生!您不辭勞苦遠從千里之外來,是否有什麼辦法使我國得利呢?」
孟子回答說:「大王為什麼一定要談利呢?我知道的只是仁義而已。大王說:『怎樣才能對我國有利?』大夫說:『怎樣才能對我家有利?』百姓說:『怎樣才能對我自己有利?』長上屬下互相爭奪利益,國家便危險了。……所以大王只要談談仁義就好了,何必要談利呢?」
(http://www.nani.com.tw/slearn/slchin/chin_c/chin_c_b/chin_c_b1_1.htm)
孟子:「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」用白話講,意思就是:「大王何必強調利益呢?治國首先應該重視的是仁義才對啊!」孟子的答覆很妙!
由這一段對話,可知先秦的孔孟思想,是講「仁義」並非講「利益」。
與佛法戒定慧的精神,只講「離欲」而不講「利益」是同樣一個道理。
卍 卍 卍
☼ 何謂善有偏正? ~❤
What is Partial and positive?
袁了凡先生,這個例子又舉錯了,而一般人聽了,卻也不辨是非,錯了又錯!
(http://book.bfnn.org/books2/1732.htm)
當年,毛澤東的階級鬥爭思想,事實上也不是西化結果──
就是根植於如此醬缸和稀泥式的中華傳統「流氓文化」。
袁了凡先生,錯誤舉出「以惡心做善事」的例子,認為以下的行為是正當的──
「有一次遇到荒年,窮人白天到一個大富人家來搶糧食,他向縣府告狀,縣官沒有理會,於是窮民更加放肆。
因此,這個富人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,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,懲罰他們。如若不然,他們就會變成暴民,擾亂了社會治安。」
這個例子當中,富人的「動機」是不要窮人來搶糧食,雖然富人的糧食得保,可是窮人會餓肚子,動機是善惡參半。
至於富人的「行為」則是完全惡行,因為他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,把這些飢餓的人抓來審判、處以私行,懲罰他們。
【佛子的評論,如下:】
以上例子如果成立,不管饑民搶糧的事情是否平定?那麼窮人是否就應該餓死呢?而富人是否就應該囤積糧食、牟取暴利、發國難財呢?因此餓死再多的窮人,是否也跟他(袁了凡先生)沒有關係呢?
柏楊將中國文化形容為「醬缸文化」:「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允許自己有獨立的思考,所以只好在這潭死水中求生存。這個潭,這個死水,就是中國文化的醬缸,醬缸發臭,使中國人變得醜陋。這樣的死水,這樣的醬缸,即使是水蜜桃丟進去也會變成乾屎橛。」要打破醬缸,唯一途徑是讓中國人有獨立思考。
附圖1:柏楊評論虛偽的「醬缸文化」。(乾屎橛──譬喻拭人糞便,木頭橛子之乾者。取至穢之意。)
♡~~~~~~~~~~~~~~
☼ 有句話說的好:「真理愈辯愈明!」 ~❤
The more truth is debated the clearer it becomes.
這句話,在佛法上當然適用──因為「佛陀」並非不可知論者。
「佛陀及聖弟子」答辯外道、令其折伏的例子,多得不勝枚舉。
《論語‧衛靈公篇》孔子說: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」
白話文:孔子名言──人要能夠弘揚實踐聖道,並不是靠聖道來弘揚人。
為什麼說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呢?孔子認為「人有發現和宣傳真理的能力。」所以解除眾生疾苦的德行,雖是最為崇高又已經存在的真理,仍然需要學人積極進取去弘揚和努力實踐。
無上殊勝又無時不在的佛法真理,何嘗──
不需要佛子積極進取去覺悟和努力實踐的嗎?
卍 卍 卍
☼ 「利益眾生」的真實意義是「自覺覺他」 ~❤
Everybody's enlightenment.
捨離「貪欲」──
需要覺悟與智慧,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。
眾生尋求「利益」的根源就是「貪欲」。
「自私」並非真的不可取,「利他」也非真的就正確。
原來「佛陀」教導的佛法,從來不是教人「不自私」。
「善惡」判斷和「利己或利人、自私或不自私」完全無關!
關鍵在於──是否能夠去除人們心中的「欲望、祈願」呢?
世人誤解以為(欲求佛果)應該「利益」眾生,不應該「利益」自己。
甚至不知佛法的重心,是要捨離「貪欲」,而不是教人追逐「利益」。
「利益」眾生,並不等於「覺悟」眾生;然而「覺悟」眾生,必然就是「利益」眾生。這裡,所說的「覺悟眾生」就是──「教導眾生捨離貪欲」的意思。
如果「利益」眾生,只是個「幌子」或「口頭禪」,實際上在幫助其他眾生,增加「名聞利養」的心,就不是「覺悟」眾生;讚歎眾生──讓眾生更加「無戒、無定、無慧」,就等於是在傷害眾生。
雖然不是增加自己的「貪心、瞋心、痴心」,而只是鼓勵眾生增加「貪心、瞋心、痴心」;做傷害許多眾生「法身慧命」的事情,與其傷害自己個人的「法身慧命」比較起來,還要算是「大惡」!
卍 卍 卍
☼ 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 ~❤
To be able to judge of others by what is nigh in ourselves.
《論語‧雍也篇》──
子貢曰:「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,何如?可謂仁乎?」
子曰:「何事於仁?必也聖乎!堯舜其猶病諸。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」
(http://big5.zhengjian.org/2007/07/23/44772.文化课教材高级:己立立人,己达达人.html)
白話文:
子貢說──「假如有人,能廣施德惠給人民,而且又能救助眾人,這人怎麼樣?可以稱得上是仁者嗎?」
孔子說──「這豈止是仁者做的事?那一定是聖者了!就連堯、舜都還不一定能做得到呢!所以一個有仁德的人,存心善良胸襟廣闊,常思推己及人,自己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,也讓別人能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,自己能夠明白事理,也讓別人能夠明白事理。凡事能就近以自身作比方,將心比心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,可以說是修行仁德的路徑與方法了。」
若能如此,不但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更做到:「己之所欲,施之於人」。所謂「兼善天下」是也。
「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」並不是教人不要「自私」──
反而是教人先要把自己人格培養好,然後才能夠教導他人。
如果,人人都能夠有仁慈之心,這個世界該有多麼美好啊!
♡~~~~~~~~~~~~~~
☼ 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的原意為何? ~❤
Heaven destroys those who don't look out for themselves.
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原來不是叫人不自私──事實上!每個人都應該「自私自利」,而且也不能不「自私自利」。
現代人,對於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所理解的是:「人不為了自己著想,那就不會為天地所容。」其實,這只是對了一半。
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的真實含義:「為,是修為、正心、治理、處理的意思;天誅地滅,是並列結構,就是天地誅滅的意思。」
講通俗一點,就是:「人不修己(戒定慧),那麼(貪瞋痴)天理難容啊!」
(https://www.epochtimes.com.tw/n163234/-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根本不是叫人自私!-看看那些年用錯的名言.html)
卍 卍 卍
☼ 「善惡的判斷」和自私與否無關 ~❤
Good or bad, unrelated to selfishness.
因為有「因果業報」的關係,不論每個人是否願意,到最後(不論是現世、來世)都要為他自己所做的事情「負責任、付代價」!
如果,有人說他自己不「自私自利」,其實是說:他不用為自己「負責任」,對於他自己所做的事情,也可以不用付出「代價」。另外,這也就是「虛偽」和「鄉愿」的一種表現!
重點是!要如何「自私自利」?才能夠獲得最大的「福祉」和「利益」呢?
事實上!如果依據每個人「貪瞋痴」的習氣、敷淺的「短視近利」,反倒是傷害了他「自己」;所以,這並不是「自私自利」。
➊ 例如,有一位「自私自利」在菩提樹下苦修的行者,因為獨自修行,由「戒定慧」滅「貪瞋痴」而悟道,成為聖者,人稱「佛陀」。
雖然在菩提樹下的「佛陀」,尚未對任何人說法,即使是天人也會來讚歎「佛陀」說是「善」;反而那些嫉妒佛陀成就的「天魔」和「外道」才會說「佛陀」是「惡」。
➋ 例如,有一位「自私自利」在深山裡養病的居士,由於無法降伏「貪瞋痴」煩惱──得憂鬱症或其他因素,終究尋短造成悲劇。沒有人稱讚他是「善」。
因為,一個人傷害自己的行為,即使沒有對他人造成危害,仍然是「惡」!反過來說,那些別有用心的「天魔」和「外道」才會說:只要沒有危害到其他人的「貪瞋痴」就不算「惡」。
➌ 例如,現代佛教界有很多的出家人或在家人,不想修習「戒定慧」,因為認為熄滅「貪瞋痴」是「自私自利」的行為。所以他要修「快樂行」──不要「自私自利」的苦修自己,只想要「弘法利世」廣度眾生。
於是,把「利益人天」的殊勝佛法,淪為競逐「名聞利養」的工具;想要標榜「救度眾生」卻連他自己,也不知道將來要「度」去哪裡?更不知道會把眾生「度」到哪裡去?
盲從的眾生,所追隨的並不是「佛法真理」,只不過是追逐一個「外表莊嚴、人氣排場、偶像崇拜和知名度」的代替品罷了!
眾生從不去思考;這個人!所說的「佛法」是否合理?這個人!所說的「佛法」依照佛經?反而認為;只要滿足眾生「欲望、祈願」的人,他一定就是「上人、上師、活佛、至尊……」了!
「名師」(根本不是明師)大家都相信他,一定說是「善」;只有追隨佛陀教法而苦修的清淨「聖者、阿羅漢」們,會大聲說──追逐名聞利養的「名師」根本是「惡」!
卍 卍 卍
☼ 善惡判斷的案例 ~❤
Case of good and evil judgment.
參考: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──《了凡四訓》講記。
(http://book.bfnn.org/books2/1732.htm)
袁了凡先生教導他的兒子,何謂「善」?這很重要,要有能力辨別。
善的類型:「真假、端曲、陰陽、是非、偏正、半滿、大小、難易。」
(http://curtisyen74.pixnet.net/blog/post/29660819-修善積德的智慧(了凡四訓))
➊ 真假:
我們所做的善事,不露痕跡,不讓人知道,這個善事是「真」的,這是陰德。
如果是有企圖、有目的才做這樁善事,這個善事是「假」的。
➋ 端曲:
「端」,端直,有志氣、肯進取、有擔當、安分守己、不肯亂來的人。
「曲」,討好世俗的心,就是曲,這種人稱為「鄉愿」。
➌ 陰陽:
如果是「陰德」,你將來得的果報厚,殊勝而且長遠。
如果是「陽善」,人家會讚歎、恭敬你,但是你的果報就報掉了。
➍ 是非:
例如,子貢贖人不接受獎金,以為自己很廉潔,接受獎金就不廉潔,對於自己來說是說得過去,但是對於整個社會風俗來說就做錯了。由此可知,聖人的「是非」標準與常人不同。
➎ 偏正:
善為「正」,惡為「偏」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如果對於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,了解得不夠透徹,往往我們自以為是善事,而未必是真善,這個不可不知。
➏ 半滿:
《易經》說:「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;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。」
白話文:善不積,就不足以成就名望;惡不積,就不足以敗壞聲譽。
因此,貧女真誠心供養,布施雖少,得的善福是「圓滿」的;富女傲慢心供養,布施雖多,並不真誠,實際上修的福只是「半善」而已。
➐ 大小:
閻羅王對衛仲達說:「起個惡念就是『小惡』,不等待你犯;你要是犯了,就是『大惡』。」又說:「為一切人民,這個『善大』。如果朝廷採納,你的善就『更大』了。」
➑ 難易:
凡是有錢有勢的人,做好事雖然很「容易」;如果很容易做而不做,錯過了修善積德的機會。
貧窮沒有勢力的人,修善雖然很「困難」;如果困難而能為之,就非常可貴,所謂難能可貴。
♡~~~~~~~~~~~~~~
☼ 圖表:善惡判斷準則 ~❤
Good and evil judgment criteria.
【善惡判斷準則問卷範例】
Examples of good and evil criteria.
【一】宗教信仰:(Religious belief)
☑ 佛教、☐ 道教、☐ 基督教、☐ 天主教、
☐ 一貫道、☐ 無神論、☐ 其他。
【二】判斷取向:(Judgment orientation)
☐ 利益取向、☑ 道德取向。
【三】符號說明:(Symbol Description)
㈠ 動機(有意或無意):⒜ 善心、⒝ 惡心、⒞ 參半、⒟ 中性(無記心)。
㈡ 行為(手段、方法):⒠ 善行、⒡ 惡行、⒢ 參半、⒣ 中性(無記業)。
㈢ 結果:⒤ 未遂(失敗)、⒥ 已遂(含部份成功)。
㈣ 符號:善(O)、惡(X)、參半(?)、中性(!)、失敗(F)、成功(T)。
㈤ 解說:無記心(不善不惡的念頭)、無記業(身語意所造作之不善不惡的行為)。
【四】問卷範例:(Example of the questionnaire)
㈠ 利益取向:
附圖2:利益取向的範例。
【五】善惡判斷準則說明:(Criteria description)
善惡參半亦可計為「惡」,有部份行為完成亦計為「已遂」,善惡難辨則歸類為「中性」。
【六】善惡判斷準則結論:(Criteria Conclusions)
原來不但「道德」的實踐,有其標準;而且「善惡」的抉擇,也有「公式」可計算出來的!
卍 卍 卍
☼ 善惡判斷準則範例 ~❤
Examples of good and evil judgment criteria.
① 善心⤑善行⤑失敗(O⤑O⤑F:)
內心希求解脫、希望證得佛果、覺悟眾生,這是善的「動機」。以此為目標去聞思佛法、實修佛法,或是蓋廟、繞塔、放生、佈施等等,修習各種善業,這是善的「行為」。可是尚未證得佛果,就半途而廢,這是善心善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② 善心⤑善行⤑成功(O⤑O⤑T:)
內心希求解脫、希望證得佛果、覺悟眾生,這是善的「動機」。以此為目標去聞思佛法、實修佛法,或是蓋廟、繞塔、放生、佈施等等,修習各種善業,這是善的「行為」。如願以償、功圓果滿,這是善心善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③ 善心⤑惡行⤑失敗(O⤑X⤑F:)
為了供養三寶而傷害眾生,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供養三寶,而不是為了滿足貪欲享樂,動機是善,但「行為」則是惡。可是尚未供養三寶,就半途而廢,這是善心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④ 善心⤑惡行⤑成功(O⤑X⤑T:)
為了供養三寶而傷害眾生,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供養三寶,而不是為了滿足貪欲享樂,動機是善,但「行為」則是惡。如願以償、供養三寶,這是善心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⑤ 善心⤑半善⤑失敗(O⤑?⤑F:)
有一個人,看到:一隻貓要吃老鼠。就把老鼠救了,可是貓沒吃老鼠,會餓肚子。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救老鼠,希望老鼠不被貓吃掉,動機是善。但「行為」則是善惡參半,因為貓會餓肚子。可是尚未救了老鼠,就半途而廢,這是善心善惡參半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⑥ 善心⤑半善⤑成功(O⤑?⤑T:)
有一個人,看到:一隻貓要吃老鼠。就把老鼠救了,可是貓沒吃老鼠,會餓肚子。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救老鼠,希望老鼠不被貓吃掉,動機是善。但「行為」則是善惡參半,因為貓會餓肚子。如願以償、救了老鼠,這是善心善惡參半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⑦ 善心⤑中性⤑失敗(O⤑!⤑F:)
明朝宰相呂文懿,是一位忠厚的長者,告老還鄉遇到一個鄉人,喝醉了酒罵他。他不動心,告訴隨從:「這個人喝醉了,不要跟他計較。」過了一年,這個人犯了死刑,被關進監獄。
呂文懿聽到這樁事情很後悔,他說:「假使去年他酒醉罵我的時候,我把他送到官府,治他的罪,這種小的懲罰能使他生起戒心,他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壞事。我當時只是心存厚道,沒有想到這樣反而養成他的過惡,以至於此。」
這個例子當中,呂文懿的「動機」是不要跟鄉人計較、心存厚道,動機是善。
而且「行為」是不善不惡,因為沒有把他送到官府,治他的罪。
可是沒想到反而養成他的過惡,這是呂文懿的善心不善不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⑧ 善心⤑中性⤑成功(O⤑!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呂文懿的「動機」是不要跟鄉人計較、心存厚道,動機是善。
而且「行為」是不善不惡,因為沒有把他送到官府,治他的罪。
如果,一年以後,這個人能夠改過自新向上,並沒有犯死刑罪或其他的罪,而被關進監獄;那麼,這是呂文懿的善心不善不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⑨ 惡心⤑善行⤑失敗(X⤑O⤑F:)
有一個人,籌集善款、多方奔走,組織眾人修建起了一座廟。看到此人之「行為」,大家都會說他很了不起,發心好、功德很大等等。但是,他內心真正的「動機」並不是為了讓佛法住世,也不是為了覺悟眾生,而是為了名聞利養,希望通過修廟的行為,而讓自己當寺廟的住持。可是尚未當上寺廟的住持,就半途而廢,這是惡心善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⑩ 惡心⤑善行⤑成功(X⤑O⤑T:)
有一個人,籌集善款、多方奔走,組織眾人修建起了一座廟。看到此人之「行為」,大家都會說他很了不起,發心好、功德很大等等。但是,他內心真正的「動機」並不是為了讓佛法住世,也不是為了覺悟眾生,而是為了名聞利養,希望通過修廟的行為,而讓自己當寺廟的住持。如果能夠如願以償,當上寺廟的住持,這是惡心善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⑪ 惡心⤑惡行⤑失敗(X⤑X⤑F:)
心中都是殺、盜、淫、妄的惡念,這是惡的「動機」。言行上也準備做出犯罪「行為」。可是尚未真的犯罪,就半途而廢,這是惡心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⑫ 惡心⤑惡行⤑成功(X⤑X⤑T:)
心中都是殺、盜、淫、妄的惡念,這是惡的「動機」。言行上也準備做出犯罪「行為」。如果所採取的行動,已造成犯罪的事實,這是惡心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⑬ 惡心⤑半善⤑失敗(X⤑?⤑F:)
一強盜入鄉,搶劫良民,見一嬰兒,爬近古井,再爬則跌入井中,強盜快步上前,可是嬰兒尚未救起,搶得財物以後,就揚長而去。
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強盜搶劫良民財物,動機是惡;但「行為」則是善惡參半,因為搶劫過程之中,只是隨手救起嬰兒,那並不是強盜的真正目的。可是,嬰兒尚未救起,搶得財物以後,就揚長而去,這是惡心善惡參半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⑭ 惡心⤑半善⤑成功(X⤑?⤑T:)
一強盜入鄉,搶劫良民,見一嬰兒,爬近古井,再爬則跌入井中,強盜快步上前,救起了嬰兒,搶得財物以後,就揚長而去。
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強盜搶劫良民財物,動機是惡;但「行為」則是善惡參半,因為搶劫過程之中,只是隨手救起嬰兒,那並不是強盜的真正目的。最後,在搶劫過程中,救起了嬰兒,這是惡心善惡參半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⑮ 惡心⤑中性⤑失敗(X⤑!⤑F:)
宋朝衛仲達在翰林院任職,有一次被小鬼帶到陰曹地府,結果衛仲達一生造惡的檔案擺滿了一地。
衛仲達說:「我還不到四十歲,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過惡?」
閻羅王說:「起個惡念就是小惡,不等待你犯;你要是犯了,就是大惡。」
這個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起個惡念,動機是惡;但「行為」則是不善不惡,只是雜思妄想,因為愚痴心而不記得。可是尚未違犯,這是惡心不善不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⑯ 惡心⤑中性⤑成功(X⤑!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起個惡念,動機是惡;但「行為」則是不善不惡,只是雜思妄想,因為愚痴心而不記得。如果已經違犯,這是惡心不善不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⑰ 半心⤑善行⤑失敗(?⤑O⤑F:)
有一貧窮女子,到寺廟發心供養身上只有的兩文錢,住持和尚親自為她誦經懺悔;後來,被選入宮廷做了嬪妃,享受人間的富貴。
她帶了數千銀兩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時,住持只命徒弟為她迴向。因此,女子就問住持。
老和尚回答:「從前妳到廟裡來燒香拜佛,供養兩文錢,妳的心真誠,我不親自給你懺悔,不能報妳的德。今天妳帶的供養雖然豐厚,但是妳的心不像從前那樣真切,所以我讓我的徒弟給妳迴向就可以了。」
這個例子當中,嬪妃女子的「動機」不像從前那樣真誠,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時,帶著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,動機是善惡參半;但「行為」則是善行,因為她帶了數千銀兩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。
可是心不真誠、德就損了,住持和尚沒有親自為她誦經懺悔,這是半心善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⑱ 半心⤑善行⤑成功(?⤑O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嬪妃女子的「動機」不像從前那樣真誠,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時,帶著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,動機是善惡參半;但「行為」則是善行,因為她帶了數千銀兩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。
如願以償,女子的心雖然不像從前那樣真切,但是住持和尚還是親自為她誦經懺悔,這是半心善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⑲ 半心⤑惡行⤑失敗(?⤑X⤑F:)
有一次遇到荒年,窮人白天到一個大富人家來搶糧食,他向縣府告狀,縣官沒有理會,於是窮民更加放肆。
因此,這個富人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,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,懲罰他們。
這個例子當中,富人的「動機」是不要窮人來搶糧食,雖然富人的糧食得保,可是窮人會餓肚子,動機是善惡參半。但「行為」則是惡行,因為富人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,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,懲罰他們。可是後來還是沒有把搶劫平定了,這是半心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⑳ 半心⤑惡行⤑成功(?⤑X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富人的「動機」是不要窮人來搶糧食,雖然富人的糧食得保,可是窮人會餓肚子,動機是善惡參半。但「行為」則是惡行,因為富人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,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,懲罰他們。後來如願以償,把搶劫平定了,這是半心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㉑ 半心⤑半善⤑失敗(?⤑?⤑F:)
如果為了求功德而行善,為了福報而施捨,那麼他施捨的善行將是虛偽而且有煩惱的。只施捨了財物,而不能捨棄了名利果報,並不是完全的施捨。所以說:心地清淨才是真正的施捨,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。
有些慈善家,行善沒有真誠心!高調行善無非就是想為自己博得點名氣,有了名氣才有利可圖!
這個例子當中,如果慈善家的「動機」是為了福報與名利而施捨;幫助窮人的心,不能說沒有,但是只佔了一小部份,動機是善惡參半。至於「行為」也是善惡參半,因為施捨財物為窮人帶來了溫暖,同時也為自己博得了名利。
如果所施捨的財物,沒有發放給窮人,窮人沒有受惠,這是半心善惡參半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㉒ 半心⤑半善⤑成功(?⤑?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如果慈善家的「動機」是為了福報與名利而施捨;幫助窮人的心,不能說沒有,但是只佔了一小部份,動機是善惡參半。至於「行為」也是善惡參半,因為施捨財物為窮人帶來了溫暖,同時也為自己博得了名利。
如果所施捨的財物,有發放給窮人,窮人實際受惠,這是半心善惡參半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㉓ 半心⤑中性⤑失敗(?⤑!⤑F:)
善惡不分的愚痴行──逃避型人格,所以會變得三心兩意,是因爲自卑情緒的補償心理,令自己不斷逃避責任、生活受影響,不知道什麼才是完美的看法?
而完美主義只存在理想之中,就算給你無數次修改的機會,也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完美。也就是說,如果不改變思維的話,就永遠走不出這個惡性循環。
心理學家指出:患者自卑感起源於幼年時期,沒自信心以及被父母責罵的經驗有關。你如果對自己有過高的期望,期望越高,就越容易失敗,挫折感就越重,然後又加深自卑,形成惡性循環,越陷越深!
這個例子當中,逃避型人格的「動機」是因爲自卑情緒的補償心理,所以不斷的想要追求完美;在這裡追求完美當然是善,可是自卑情緒卻是惡(掉悔蓋),因此動機是善惡參半。
至於「行為」是不善不惡(愚痴行),因為期望越高,所以挫折感越重,然後又加深自卑,形成惡性循環;又因爲自卑情緒,所以不斷的在逃避責任。可以看出動機和行為是互相矛盾的!
如果,逃避型人格的人,一直在追求永遠無法達到的完美(比如說成佛),而陷於自卑情緒當中而逃避責任、無法自拔,這是半心不善不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㉔ 半心⤑中性⤑成功(?⤑!⤑T:)
斷惡修善的智慧行──心理學家指出:做決定時不妨問問自己,中長期目標和價值是甚麼?不要在眾多選擇中糾纏!
來一個簡單比喻,下次到便利店買飲料,看見架上琳瑯滿目太難選擇的話,如果認清自己單純為了解渴,而非口很想放肆一下的話,不妨選擇清水,而放棄好喝而不太解渴的汽水。
上面例子當中,逃避型人格的「動機」是因爲自卑情緒的補償心理,所以不斷的想要追求完美;在這裡追求完美當然是善,可是自卑情緒卻是惡(掉悔蓋),因此動機是善惡參半。
至於「行為」是不善不惡(愚痴行),因為期望越高,所以挫折感越重,然後又加深自卑,形成惡性循環;又因爲自卑情緒,所以不斷的在逃避責任。
如果,逃避型人格的人,做決定時能問問自己,中長期目標和價值是甚麼?(智慧行)不要在眾多選擇中糾纏,讓動機和行為達到協調一致,這是半心不善不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㉕ 無心⤑善行⤑失敗(!⤑O⤑F:)
小朋友因為不認真做功課而被老師和家長教訓說:「小和尚念經──有口無心。」誦經時,小和尚只是跟著念,而不明白其中含意──指學習不專心或對所學的並不理解。
「哎唷~~到底還有多久~~?」只見不受教的小和尚,他的身子不停的左搖右擺,雖然很想睡,但還是努力撐著,想要認真學習。
這個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打瞌睡,昏沈(無記心)成為動機。但「行為」則是善行,因為想要認真學習。可是小和尚還是敵不過周公的邀請,甚至直接睡下去,這是無心善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附圖5:小和尚敵不過周公的邀請。
㉖ 無心⤑善行⤑成功(!⤑O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打瞌睡,昏沈(無記心)成為動機。但「行為」則是善行,因為想要認真學習。
如果小和尚拒絕周公的邀請,打起精神、專心學習,這是無心善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附圖6:小和尚念經「有口無心」。
(http://www.ntdtv.com/xtr/b5/2015/07/05/a1208272.html)
㉗ 無心⤑惡行⤑失敗(!⤑X⤑F:)
哲學家方東美,曾經提出建言:電視媒體將導致亡國。媒體是個工具,沒有善惡,怎麼會導致亡國?因為電視播放的內容全是殺盜淫妄,無論父母、小孩,每天對著這個畫面,最易沉溺,受這種污染太嚴重了。
這個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父母對電視不好好把關,愚痴(無記心)成為動機。但「行為」則是惡行,因為電視播放的內容全是殺盜淫妄。可是小孩並沒有沉溺、尚未受到污染,這是無心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㉘ 無心⤑惡行⤑成功(!⤑X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父母對電視不好好把關,愚痴(無記心)成為動機。但「行為」則是惡行,因為電視播放的內容全是殺盜淫妄。如果小孩沉溺、已經受到污染,這是無心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㉙ 無心⤑半善⤑失敗(!⤑?⤑F:)
不被廣告詞騙得團團轉──不要怪媒體洗腦,只怪為何不用大腦?
廣告詞:「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?心動,不如馬上行動!」
流行的廣告詞,顯示新生代青少年的肆意妄為、尋求自我滿足與短暫快樂的最佳寫照。其實亦凸顯了青少年瞻前不顧後,缺乏長期思考能力的特質。廣告詞所代表的意義,就是青少年的價值觀。
這個例子當中,廣告詞的「動機」是尋求短暫快樂的滿足,缺乏長期思考能力的特質,所以動機是愚痴(無記心)無腦的。至於「行為」也是善惡參半,因為尋求自我的滿足,這是好的;可是肆意妄為、瞻前不顧後,這是不好的。
如果青少年被廣告詞洗腦以後,無法滿足自我與短暫的快樂,這是無心善惡參半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㉚ 無心⤑半善⤑成功(!⤑?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廣告詞的「動機」是尋求短暫快樂的滿足,缺乏長期思考能力的特質,所以動機是愚痴(無記心)無腦的。至於「行為」也是善惡參半,因為尋求自我的滿足,這是好的;可是肆意妄為、瞻前不顧後,這是不好的。
如果青少年被廣告詞洗腦以後,能夠滿足自我與短暫的快樂,這是無心善惡參半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㉛ 無心⤑中性⤑失敗(!⤑!⤑F:)
無記業:我們身語意所造作的一切行為,它不是善的,也不是惡的。比如說,在一起飛機意外的事件中,當時機師並沒有生起殺害乘客之心。
這個例子當中,機師是無害之心,所以「動機」是不善不惡(無記心);而且,駕駛飛機的「行為」如果沒有疏失,也是不善不惡(無記業)。可是飛機故障失事,造成乘客傷亡,這是無心不善不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㉜ 無心⤑中性⤑成功(!⤑!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機師是無害之心,所以「動機」是不善不惡(無記心);而且,駕駛飛機的「行為」如果沒有疏失,也是不善不惡(無記業)。飛機不幸中的萬幸,乘客虛驚一場,這是無心不善不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卍 卍 卍
☼ 文件:善惡判斷準則問卷 ~❤
Good and evil judgment questionnaires.
文件1:善惡判斷準則問卷。
(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open?id=0B7f-khbHfwWybjBNLUZLWFBYUEE)
文件2:善惡判斷準則問卷範例。
(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open?id=0B7f-khbHfwWyOXBEMzluMmZ0TFk)
── 佛曆 2560.4.18(二)菩提僧團 ──
㉗ 無心⤑惡行⤑失敗(!⤑X⤑F:)
哲學家方東美,曾經提出建言:電視媒體將導致亡國。媒體是個工具,沒有善惡,怎麼會導致亡國?因為電視播放的內容全是殺盜淫妄,無論父母、小孩,每天對著這個畫面,最易沉溺,受這種污染太嚴重了。
這個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父母對電視不好好把關,愚痴(無記心)成為動機。但「行為」則是惡行,因為電視播放的內容全是殺盜淫妄。可是小孩並沒有沉溺、尚未受到污染,這是無心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㉘ 無心⤑惡行⤑成功(!⤑X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父母對電視不好好把關,愚痴(無記心)成為動機。但「行為」則是惡行,因為電視播放的內容全是殺盜淫妄。如果小孩沉溺、已經受到污染,這是無心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㉙ 無心⤑半善⤑失敗(!⤑?⤑F:)
不被廣告詞騙得團團轉──不要怪媒體洗腦,只怪為何不用大腦?
廣告詞:「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?心動,不如馬上行動!」
流行的廣告詞,顯示新生代青少年的肆意妄為、尋求自我滿足與短暫快樂的最佳寫照。其實亦凸顯了青少年瞻前不顧後,缺乏長期思考能力的特質。廣告詞所代表的意義,就是青少年的價值觀。
這個例子當中,廣告詞的「動機」是尋求短暫快樂的滿足,缺乏長期思考能力的特質,所以動機是愚痴(無記心)無腦的。至於「行為」也是善惡參半,因為尋求自我的滿足,這是好的;可是肆意妄為、瞻前不顧後,這是不好的。
如果青少年被廣告詞洗腦以後,無法滿足自我與短暫的快樂,這是無心善惡參半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㉚ 無心⤑半善⤑成功(!⤑?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廣告詞的「動機」是尋求短暫快樂的滿足,缺乏長期思考能力的特質,所以動機是愚痴(無記心)無腦的。至於「行為」也是善惡參半,因為尋求自我的滿足,這是好的;可是肆意妄為、瞻前不顧後,這是不好的。
如果青少年被廣告詞洗腦以後,能夠滿足自我與短暫的快樂,這是無心善惡參半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㉛ 無心⤑中性⤑失敗(!⤑!⤑F:)
無記業:我們身語意所造作的一切行為,它不是善的,也不是惡的。比如說,在一起飛機意外的事件中,當時機師並沒有生起殺害乘客之心。
這個例子當中,機師是無害之心,所以「動機」是不善不惡(無記心);而且,駕駛飛機的「行為」如果沒有疏失,也是不善不惡(無記業)。可是飛機故障失事,造成乘客傷亡,這是無心不善不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㉜ 無心⤑中性⤑成功(!⤑!⤑T:)
上面例子當中,機師是無害之心,所以「動機」是不善不惡(無記心);而且,駕駛飛機的「行為」如果沒有疏失,也是不善不惡(無記業)。飛機不幸中的萬幸,乘客虛驚一場,這是無心不善不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卍 卍 卍
☼ 文件:善惡判斷準則問卷 ~❤
Good and evil judgment questionnaires.
文件1:善惡判斷準則問卷。
(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open?id=0B7f-khbHfwWybjBNLUZLWFBYUEE)
文件2:善惡判斷準則問卷範例。
(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open?id=0B7f-khbHfwWyOXBEMzluMmZ0TFk)
── 佛曆 2560.4.18(二)菩提僧團 ─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