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

善與惡的問卷 Questionnaire on good and evil

    ☼ 未必未必 ~❤
    Selfishness VS. greed.

    一切佛法的核心問題──
    不是教人如何放下「利益」?
    而是教人如何放下「貪欲」?

    所謂「善惡」,不是依據世間人所謂的「利己或利人、自私或不自私」來分的,而是按照:「戒定慧、貪瞋痴」來區分的。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何謂? ~❤
    What is true and false?

    有幾個讀書人,問元朝高僧中峰禪師:
    「你們佛家講『善惡報應,如影隨形』,可是為什麼有善人子孫不多,惡人卻家門隆盛的情況。所以你們說的報應是不存在的。」
    http://book.bfnn.org/books2/1732.htm

    中峰禪師說:
    「平常人很容易被矇蔽,把善惡弄顛倒了也是有的,不能怨老天爺報應錯了,這是罪上加罪!」

    「善就是善,惡就是惡,難道我們會搞錯?」有一人很快地反駁。
    「你們說說看哪些是善?哪些是惡?」中峰禪師說。

    「罵人、打人是惡;尊敬人、以禮待人是善。」一人說。
    「未必吧!」中峰答。

    「貪財妄取是惡;廉潔有守是善。」一人說。
    「未必吧!」中峰答。眾人紛紛說出自己的意見,但都沒能得到中峰禪師的肯定。

    「到底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?」一人急著問。
    中峰說:「有益於人是善;有益於己是惡。」

    中峰娓娓而談:
    「有益於眾人,就算打人、罵人也是善;有益於自己,則敬人、禮人都是惡,所以要判斷人的行為是利人還是利己。
    利人者公,公則是真善;利己者私,私則為假善。還有要看行為是出自良知本心的就是真善;若只是跟著世俗的做法,做做樣子就不是真善。這些都要細細地分辨判斷才是。」

    淨空老法師說:修善都得好果報,什麼原因?真心,只知道幫助別人,絕不求一點「自私自利」。因此,真假要從這裡辨別。

    【佛子的評論,如下:】
    中峰禪師回答了幾個讀書人,所發問的問題,好像是面面俱到。

    ➊ 但是,為何惟獨故意漏掉──
    「貪財妄取是惡;廉潔有守是善。」這個問題呢?

    這就是中峰禪師「滑頭和理虧」的地方!
    「滑頭」是他轉移了注意力的焦點,講到「自私自利」來岔開話題。
    「理虧」是他根本無法用「自私自利」的理由,來否定──
    「貪財妄取是惡;廉潔有守是善。」這個命題呀!

    因為一切佛法的根本精神,就是在講「戒定慧」。
    佛陀只教人要放下「貪欲」,不是放下「利益」!

    所以「貪財」是不符合戒律的;然而「廉潔」卻是符合戒律的。
    「貪財」與「廉潔」誰善誰惡?是以「持戒」與否?作為標準!
    而不應該是以「自私自利」與否?作為標準!

    因為「持戒」與否?不管是誰?是團體?還是個人?都是善的!
    假如:團體不守戒,只有個人守戒更是難能可貴!不同流合污!

    同理「貪財」與否?不管是誰?是團體?還是個人?都是惡的!
    假如:團體不貪財,只有個人貪財更是喪盡天良!是害群之馬!

    你不能說:個人守戒就是「自私自利」!
    難道一定要與犯罪集團「同流合污」嗎?

    所以「斷惡修善」:無法用「自私自利」這個標準衡量「真偽」。
    所謂「以戒為師」:斷惡修善的「善惡」要以「戒律」作為標準。

    ➋ 至於什麼叫作「利益」呢?這個問題,比起什麼是「善惡」更複雜難解了!

    中峰禪師對於什麼是「善惡」的回答,不但沒有解決問題;反而模糊了「善惡」問題的焦點。現在又製造了什麼叫作「利益」這個問題?

    對於個人或團體來說什麼叫作有「利」或無「利」?
    「自私自利」的「利」──又是以什麼作為標準呢?

    如果認為「殺盜淫妄」是自私自利,難道團體暴力就不是「殺盜淫妄」嗎?
    如果認為「禮義廉恥」只利益大眾,難道謙謙君子就沒有「禮義廉恥」嗎?

    再來是說:團體也有大小之分,那麼是以哪一個團體的「利益」為重呢?
    大小團體:也有霸凌團體、弱勢團體之分,那要以誰的「利益」為重呢?

    說到「殺盜淫妄」難道不是「自暴自棄」嗎?怎麼能說是「自私自利」呢?
    說到「禮義廉恥」難道不是「天助自助」嗎?怎能說不是「自私自利」呢?

    《孟子‧梁惠王篇》──
    孟子見梁惠王。王曰:「叟!不遠千里而來,亦將有以利吾國乎?」孟子對曰:「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王曰:『何以利吾國?』大夫曰:『何以利吾家?』士庶人曰:『何以利吾身?』上下交征利,而國危矣。……王亦曰仁義而已矣,何必曰利!」

    白話文:
    孟子拜見梁惠王。梁惠王說:「老先生!您不辭勞苦遠從千里之外來,是否有什麼辦法使我國得利呢?」  

    孟子回答說:「大王為什麼一定要談利呢?我知道的只是仁義而已。大王說:『怎樣才能對我國有利?』大夫說:『怎樣才能對我家有利?』百姓說:『怎樣才能對我自己有利?』長上屬下互相爭奪利益,國家便危險了。……所以大王只要談談仁義就好了,何必要談利呢?」
    http://www.nani.com.tw/slearn/slchin/chin_c/chin_c_b/chin_c_b1_1.htm

    孟子:「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義而已矣。」用白話講,意思就是:「大王何必強調利益呢?治國首先應該重視的是仁義才對啊!」孟子的答覆很妙!

    由這一段對話,可知先秦的孔孟思想,是講「仁義」並非講「利益」。
    與佛法戒定慧的精神,只講「離欲」而不講「利益」是同樣一個道理。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何謂? ~❤
    What is Partial and positive?

    袁了凡先生,這個例子又舉錯了,而一般人聽了,卻也不辨是非,錯了又錯!
    http://book.bfnn.org/books2/1732.htm

    當年,毛澤東的階級鬥爭思想,事實上也不是西化結果──
    就是根植於如此醬缸和稀泥式的中華傳統「流氓文化」。

    袁了凡先生,錯誤舉出「以惡心做善事」的例子,認為以下的行為是正當的──
    「有一次遇到荒年,窮人白天到一個大富人家來搶糧食,他向縣府告狀,縣官沒有理會,於是窮民更加放肆。
    因此,這個富人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,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,懲罰他們。如若不然,他們就會變成暴民,擾亂了社會治安。」

    這個例子當中,富人的「動機」是不要窮人來搶糧食,雖然富人的糧食得保,可是窮人會餓肚子,動機是善惡參半。
    至於富人的「行為」則是完全惡行,因為他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,把這些飢餓的人抓來審判、處以私行,懲罰他們。

    【佛子的評論,如下:】
    以上例子如果成立,不管饑民搶糧的事情是否平定?那麼窮人是否就應該餓死呢?而富人是否就應該囤積糧食、牟取暴利、發國難財呢?因此餓死再多的窮人,是否也跟他(袁了凡先生)沒有關係呢?

    柏楊將中國文化形容為「醬缸文化」:「因為我們的文化不允許自己有獨立的思考,所以只好在這潭死水中求生存。這個潭,這個死水,就是中國文化的醬缸,醬缸發臭,使中國人變得醜陋。這樣的死水,這樣的醬缸,即使是水蜜桃丟進去也會變成乾屎橛。」要打破醬缸,唯一途徑是讓中國人有獨立思考。

    附圖1:柏楊評論虛偽的「醬缸文化」。(乾屎橛──譬喻拭人糞便,木頭橛子之乾者。取至穢之意。)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有句話說的好:「愈辯愈!」 ~❤
    The more truth is debated the clearer it becomes.

    這句話,在佛法上當然適用──因為「佛陀」並非不可知論者。
    「佛陀及聖弟子」答辯外道、令其折伏的例子,多得不勝枚舉。

    《論語‧衛靈公篇》孔子說: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」
    白話文:孔子名言──人要能夠弘揚實踐聖道,並不是靠聖道來弘揚人。
    為什麼說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呢?孔子認為「人有發現和宣傳真理的能力。」所以解除眾生疾苦的德行,雖是最為崇高又已經存在的真理,仍然需要學人積極進取去弘揚和努力實踐。

    無上殊勝又無時不在的佛法真理,何嘗──
    不需要佛子積極進取去覺悟和努力實踐的嗎?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「利益眾生」的真實意義是「自覺覺他 ~❤
    Everybody's enlightenment.

    捨離「貪欲」──
    需要覺悟與智慧,這是一切佛法的根本。
    眾生尋求「利益」的根源就是「貪欲」。

    「自私」並非真的不可取,「利他」也非真的就正確。
    原來「佛陀」教導的佛法,從來不是教人「不自私」。

    「善惡」判斷和「利己或利人、自私或不自私」完全無關!
    關鍵在於──是否能夠去除人們心中的「欲望、祈願」呢?

    世人誤解以為(欲求佛果)應該「利益」眾生,不應該「利益」自己。
    甚至不知佛法的重心,是要捨離「貪欲」,而不是教人追逐「利益」。

    「利益」眾生,並不等於「覺悟」眾生;然而「覺悟」眾生,必然就是「利益」眾生。這裡,所說的「覺悟眾生」就是──「教導眾生捨離貪欲」的意思。

    如果「利益」眾生,只是個「幌子」或「口頭禪」,實際上在幫助其他眾生,增加「名聞利養」的心,就不是「覺悟」眾生;讚歎眾生──讓眾生更加「無戒、無定、無慧」,就等於是在傷害眾生。

    雖然不是增加自己的「貪心、瞋心、痴心」,而只是鼓勵眾生增加「貪心、瞋心、痴心」;做傷害許多眾生「法身慧命」的事情,與其傷害自己個人的「法身慧命」比較起來,還要算是「大惡」!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 ~❤
    To be able to judge of others by what is nigh in ourselves.

    《論語‧雍也篇》──
    子貢曰:「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,何如?可謂仁乎?」

    子曰:「何事於仁?必也聖乎!堯舜其猶病諸。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。能近取譬,可謂仁之方也已。」
    http://big5.zhengjian.org/2007/07/23/44772.文化课教材高级:己立立人,己达达人.html

    白話文:
    子貢說──「假如有人,能廣施德惠給人民,而且又能救助眾人,這人怎麼樣?可以稱得上是仁者嗎?」

    孔子說──「這豈止是仁者做的事?那一定是聖者了!就連堯、舜都還不一定能做得到呢!所以一個有仁德的人,存心善良胸襟廣闊,常思推己及人,自己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,也讓別人能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,自己能夠明白事理,也讓別人能夠明白事理。凡事能就近以自身作比方,將心比心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,可以說是修行仁德的路徑與方法了。」

    若能如此,不但是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更做到:「己之所欲,施之於人」。所謂「兼善天下」是也。

    「己立立人,己達達人」並不是教人不要「自私」──
    反而是教人先要把自己人格培養好,然後才能夠教導他人。
    如果,人人都能夠有仁慈之心,這個世界該有多麼美好啊!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「不為己,誅地滅」的原意為何? ~❤
    Heaven destroys those who don't look out for themselves.

    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原來不是叫人不自私──事實上!每個人都應該「自私自利」,而且也不能不「自私自利」。

    現代人,對於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所理解的是:「人不為了自己著想,那就不會為天地所容。」其實,這只是對了一半。

    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的真實含義:「為,是修為、正心、治理、處理的意思;天誅地滅,是並列結構,就是天地誅滅的意思。」

    講通俗一點,就是:「人不修己(戒定慧),那麼(貪瞋痴)天理難容啊!」
    https://www.epochtimes.com.tw/n163234/-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根本不是叫人自私!-看看那些年用錯的名言.html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的判斷」和與否無關 ~❤
    Good or bad, unrelated to selfishness.

    因為有「因果業報」的關係,不論每個人是否願意,到最後(不論是現世、來世)都要為他自己所做的事情「負責任、付代價」!

    如果,有人說他自己不「自私自利」,其實是說:他不用為自己「負責任」,對於他自己所做的事情,也可以不用付出「代價」。另外,這也就是「虛偽」和「鄉愿」的一種表現!

    重點是!要如何「自私自利」?才能夠獲得最大的「福祉」和「利益」呢?
    事實上!如果依據每個人「貪瞋痴」的習氣、敷淺的「短視近利」,反倒是傷害了他「自己」;所以,這並不是「自私自利」。

    ➊ 例如,有一位「自私自利」在菩提樹下苦修的行者,因為獨自修行,由「戒定慧」滅「貪瞋痴」而悟道,成為聖者,人稱「佛陀」。

    雖然在菩提樹下的「佛陀」,尚未對任何人說法,即使是天人也會來讚歎「佛陀」說是「善」;反而那些嫉妒佛陀成就的「天魔」和「外道」才會說「佛陀」是「惡」。

    ➋ 例如,有一位「自私自利」在深山裡養病的居士,由於無法降伏「貪瞋痴」煩惱──得憂鬱症或其他因素,終究尋短造成悲劇。沒有人稱讚他是「善」。

    因為,一個人傷害自己的行為,即使沒有對他人造成危害,仍然是「惡」!反過來說,那些別有用心的「天魔」和「外道」才會說:只要沒有危害到其他人的「貪瞋痴」就不算「惡」。

    ➌ 例如,現代佛教界有很多的出家人或在家人,不想修習「戒定慧」,因為認為熄滅「貪瞋痴」是「自私自利」的行為。所以他要修「快樂行」──不要「自私自利」的苦修自己,只想要「弘法利世」廣度眾生。

    於是,把「利益人天」的殊勝佛法,淪為競逐「名聞利養」的工具;想要標榜「救度眾生」卻連他自己,也不知道將來要「度」去哪裡?更不知道會把眾生「度」到哪裡去?

    盲從的眾生,所追隨的並不是「佛法真理」,只不過是追逐一個「外表莊嚴、人氣排場、偶像崇拜和知名度」的代替品罷了!

    眾生從不去思考;這個人!所說的「佛法」是否合理?這個人!所說的「佛法」依照佛經?反而認為;只要滿足眾生「欲望、祈願」的人,他一定就是「上人、上師、活佛、至尊……」了!

    「名師」(根本不是明師)大家都相信他,一定說是「善」;只有追隨佛陀教法而苦修的清淨「聖者、阿羅漢」們,會大聲說──追逐名聞利養的「名師」根本是「惡」!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判斷的案例 ~❤
    Case of good and evil judgment.

    參考:改造命運心想事成──《了凡四訓》講記。
    http://book.bfnn.org/books2/1732.htm

    袁了凡先生教導他的兒子,何謂「善」?這很重要,要有能力辨別。
    善的類型:「真假、端曲、陰陽、是非、偏正、半滿、大小、難易。」
    http://curtisyen74.pixnet.net/blog/post/29660819-修善積德的智慧(了凡四訓)

    ➊ 真假:
    我們所做的善事,不露痕跡,不讓人知道,這個善事是「真」的,這是陰德。
    如果是有企圖、有目的才做這樁善事,這個善事是「假」的。

    ➋ 端曲:
    「端」,端直,有志氣、肯進取、有擔當、安分守己、不肯亂來的人。
    「曲」,討好世俗的心,就是曲,這種人稱為「鄉愿」。

    ➌ 陰陽:
    如果是「陰德」,你將來得的果報厚,殊勝而且長遠。
    如果是「陽善」,人家會讚歎、恭敬你,但是你的果報就報掉了。

    ➍ 是非:
    例如,子貢贖人不接受獎金,以為自己很廉潔,接受獎金就不廉潔,對於自己來說是說得過去,但是對於整個社會風俗來說就做錯了。由此可知,聖人的「是非」標準與常人不同。

    ➎ 偏正:
    善為「正」,惡為「偏」,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如果對於這些道理與事實真相,了解得不夠透徹,往往我們自以為是善事,而未必是真善,這個不可不知。

    ➏ 半滿:
    《易經》說:「善不積,不足以成名;惡不積,不足以滅身。」
    白話文:善不積,就不足以成就名望;惡不積,就不足以敗壞聲譽。
    因此,貧女真誠心供養,布施雖少,得的善福是「圓滿」的;富女傲慢心供養,布施雖多,並不真誠,實際上修的福只是「半善」而已。

    ➐ 大小:
    閻羅王對衛仲達說:「起個惡念就是『小惡』,不等待你犯;你要是犯了,就是『大惡』。」又說:「為一切人民,這個『善大』。如果朝廷採納,你的善就『更大』了。」

    ➑ 難易:
    凡是有錢有勢的人,做好事雖然很「容易」;如果很容易做而不做,錯過了修善積德的機會。
    貧窮沒有勢力的人,修善雖然很「困難」;如果困難而能為之,就非常可貴,所謂難能可貴。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圖表:判斷準則 ~❤
    Good and evil judgment criteria.

    【善惡判斷準則問卷範例】
    Examples of good and evil criteria.

    【一】宗教信仰:(Religious belief)
    ☑ 佛教、☐ 道教、☐ 基督教、☐ 天主教、
    ☐ 一貫道、☐ 無神論、☐ 其他。

    【二】判斷取向:(Judgment orientation)
    ☐ 利益取向、☑ 道德取向。

    【三】符號說明:(Symbol Description)
    ㈠ 動機(有意或無意):⒜ 善心、⒝ 惡心、⒞ 參半、⒟ 中性(無記心)。
    ㈡ 行為(手段、方法):⒠ 善行、⒡ 惡行、⒢ 參半、⒣ 中性(無記業)。
    ㈢ 結果:⒤ 未遂(失敗)、⒥ 已遂(含部份成功)。
    ㈣ 符號:善(O)、惡(X)、參半(?)、中性(!)、失敗(F)、成功(T)。
    ㈤ 解說:無記心(不善不惡的念頭)、無記業(身語意所造作之不善不惡的行為)。

    【四】問卷範例:(Example of the questionnaire)
    ㈠ 利益取向:
    附圖2:利益取向的範例。

    ㈡ 道德取向:
    附圖3:道德取向的範例。

    ㈢ 範例編號:
    附圖4:範例表格的編號。

    【五】善惡判斷準則說明:(Criteria description)
    善惡參半亦可計為「惡」,有部份行為完成亦計為「已遂」,善惡難辨則歸類為「中性」。

    【六】善惡判斷準則結論:(Criteria Conclusions)
    原來不但「道德」的實踐,有其標準;而且「善惡」的抉擇,也有「公式」可計算出來的!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判斷準則範例 ~❤
    Examples of good and evil judgment criteria.

    ① 善心⤑善行⤑失敗(O⤑O⤑F:)
    內心希求解脫、希望證得佛果、覺悟眾生,這是善的「動機」。以此為目標去聞思佛法、實修佛法,或是蓋廟、繞塔、放生、佈施等等,修習各種善業,這是善的「行為」。可是尚未證得佛果,就半途而廢,這是善心善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② 善心⤑善行⤑成功(O⤑O⤑T:)
    內心希求解脫、希望證得佛果、覺悟眾生,這是善的「動機」。以此為目標去聞思佛法、實修佛法,或是蓋廟、繞塔、放生、佈施等等,修習各種善業,這是善的「行為」。如願以償、功圓果滿,這是善心善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③ 善心⤑惡行⤑失敗(O⤑X⤑F:)
    為了供養三寶而傷害眾生,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供養三寶,而不是為了滿足貪欲享樂,動機是善,但「行為」則是惡。可是尚未供養三寶,就半途而廢,這是善心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④ 善心⤑惡行⤑成功(O⤑X⤑T:)
    為了供養三寶而傷害眾生,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供養三寶,而不是為了滿足貪欲享樂,動機是善,但「行為」則是惡。如願以償、供養三寶,這是善心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⑤ 善心⤑半善⤑失敗(O⤑?⤑F:)
    有一個人,看到:一隻貓要吃老鼠。就把老鼠救了,可是貓沒吃老鼠,會餓肚子。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救老鼠,希望老鼠不被貓吃掉,動機是善。但「行為」則是善惡參半,因為貓會餓肚子。可是尚未救了老鼠,就半途而廢,這是善心善惡參半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⑥ 善心⤑半善⤑成功(O⤑?⤑T:)
    有一個人,看到:一隻貓要吃老鼠。就把老鼠救了,可是貓沒吃老鼠,會餓肚子。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救老鼠,希望老鼠不被貓吃掉,動機是善。但「行為」則是善惡參半,因為貓會餓肚子。如願以償、救了老鼠,這是善心善惡參半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⑦ 善心⤑中性⤑失敗(O⤑!⤑F:)
    明朝宰相呂文懿,是一位忠厚的長者,告老還鄉遇到一個鄉人,喝醉了酒罵他。他不動心,告訴隨從:「這個人喝醉了,不要跟他計較。」過了一年,這個人犯了死刑,被關進監獄。
    呂文懿聽到這樁事情很後悔,他說:「假使去年他酒醉罵我的時候,我把他送到官府,治他的罪,這種小的懲罰能使他生起戒心,他就不至於做出更大的壞事。我當時只是心存厚道,沒有想到這樣反而養成他的過惡,以至於此。」
    這個例子當中,呂文懿的「動機」是不要跟鄉人計較、心存厚道,動機是善。
    而且「行為」是不善不惡,因為沒有把他送到官府,治他的罪。
    可是沒想到反而養成他的過惡,這是呂文懿的善心不善不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⑧ 善心⤑中性⤑成功(O⤑!⤑T:)
    上面例子當中,呂文懿的「動機」是不要跟鄉人計較、心存厚道,動機是善。
    而且「行為」是不善不惡,因為沒有把他送到官府,治他的罪。
    如果,一年以後,這個人能夠改過自新向上,並沒有犯死刑罪或其他的罪,而被關進監獄;那麼,這是呂文懿的善心不善不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⑨ 惡心⤑善行⤑失敗(X⤑O⤑F:)
    有一個人,籌集善款、多方奔走,組織眾人修建起了一座廟。看到此人之「行為」,大家都會說他很了不起,發心好、功德很大等等。但是,他內心真正的「動機」並不是為了讓佛法住世,也不是為了覺悟眾生,而是為了名聞利養,希望通過修廟的行為,而讓自己當寺廟的住持。可是尚未當上寺廟的住持,就半途而廢,這是惡心善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⑩ 惡心⤑善行⤑成功(X⤑O⤑T:)
    有一個人,籌集善款、多方奔走,組織眾人修建起了一座廟。看到此人之「行為」,大家都會說他很了不起,發心好、功德很大等等。但是,他內心真正的「動機」並不是為了讓佛法住世,也不是為了覺悟眾生,而是為了名聞利養,希望通過修廟的行為,而讓自己當寺廟的住持。如果能夠如願以償,當上寺廟的住持,這是惡心善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⑪ 惡心⤑惡行⤑失敗(X⤑X⤑F:)
    心中都是殺、盜、淫、妄的惡念,這是惡的「動機」。言行上也準備做出犯罪「行為」。可是尚未真的犯罪,就半途而廢,這是惡心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⑫ 惡心⤑惡行⤑成功(X⤑X⤑T:)
    心中都是殺、盜、淫、妄的惡念,這是惡的「動機」。言行上也準備做出犯罪「行為」。如果所採取的行動,已造成犯罪的事實,這是惡心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⑬ 惡心⤑半善⤑失敗(X⤑?⤑F:)
    一強盜入鄉,搶劫良民,見一嬰兒,爬近古井,再爬則跌入井中,強盜快步上前,可是嬰兒尚未救起,搶得財物以後,就揚長而去。
    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強盜搶劫良民財物,動機是惡;但「行為」則是善惡參半,因為搶劫過程之中,只是隨手救起嬰兒,那並不是強盜的真正目的。可是,嬰兒尚未救起,搶得財物以後,就揚長而去,這是惡心善惡參半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⑭ 惡心⤑半善⤑成功(X⤑?⤑T:)
    一強盜入鄉,搶劫良民,見一嬰兒,爬近古井,再爬則跌入井中,強盜快步上前,救起了嬰兒,搶得財物以後,就揚長而去。
    這個行為的「動機」是強盜搶劫良民財物,動機是惡;但「行為」則是善惡參半,因為搶劫過程之中,只是隨手救起嬰兒,那並不是強盜的真正目的。最後,在搶劫過程中,救起了嬰兒,這是惡心善惡參半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⑮ 惡心⤑中性⤑失敗(X⤑!⤑F:)
    宋朝衛仲達在翰林院任職,有一次被小鬼帶到陰曹地府,結果衛仲達一生造惡的檔案擺滿了一地。
    衛仲達說:「我還不到四十歲,怎麼會有這麼多的過惡?」
    閻羅王說:「起個惡念就是小惡,不等待你犯;你要是犯了,就是大惡。」
    這個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起個惡念,動機是惡;但「行為」則是不善不惡,只是雜思妄想,因為愚痴心而不記得。可是尚未違犯,這是惡心不善不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⑯ 惡心⤑中性⤑成功(X⤑!⤑T:)
    上面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起個惡念,動機是惡;但「行為」則是不善不惡,只是雜思妄想,因為愚痴心而不記得。如果已經違犯,這是惡心不善不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⑰ 半心⤑善行⤑失敗(?⤑O⤑F:)
    有一貧窮女子,到寺廟發心供養身上只有的兩文錢,住持和尚親自為她誦經懺悔;後來,被選入宮廷做了嬪妃,享受人間的富貴。
    她帶了數千銀兩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時,住持只命徒弟為她迴向。因此,女子就問住持。
    老和尚回答:「從前妳到廟裡來燒香拜佛,供養兩文錢,妳的心真誠,我不親自給你懺悔,不能報妳的德。今天妳帶的供養雖然豐厚,但是妳的心不像從前那樣真切,所以我讓我的徒弟給妳迴向就可以了。」
    這個例子當中,嬪妃女子的「動機」不像從前那樣真誠,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時,帶著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,動機是善惡參半;但「行為」則是善行,因為她帶了數千銀兩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。
    可是心不真誠、德就損了,住持和尚沒有親自為她誦經懺悔,這是半心善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⑱ 半心⤑善行⤑成功(?⤑O⤑T:)
    上面例子當中,嬪妃女子的「動機」不像從前那樣真誠,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時,帶著富貴貢高傲慢的習氣,動機是善惡參半;但「行為」則是善行,因為她帶了數千銀兩再到寺廟來供養布施。
    如願以償,女子的心雖然不像從前那樣真切,但是住持和尚還是親自為她誦經懺悔,這是半心善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⑲ 半心⤑惡行⤑失敗(?⤑X⤑F:)
    有一次遇到荒年,窮人白天到一個大富人家來搶糧食,他向縣府告狀,縣官沒有理會,於是窮民更加放肆。
    因此,這個富人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,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,懲罰他們。
    這個例子當中,富人的「動機」是不要窮人來搶糧食,雖然富人的糧食得保,可是窮人會餓肚子,動機是善惡參半。但「行為」則是惡行,因為富人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,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,懲罰他們。可是後來還是沒有把搶劫平定了,這是半心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⑳ 半心⤑惡行⤑成功(?⤑X⤑T:)
    上面例子當中,富人的「動機」是不要窮人來搶糧食,雖然富人的糧食得保,可是窮人會餓肚子,動機是善惡參半。但「行為」則是惡行,因為富人在自己家中私設刑堂,把這些搶劫的人抓來審判,懲罰他們。後來如願以償,把搶劫平定了,這是半心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㉑ 半心⤑半善⤑失敗(?⤑?⤑F:)
    如果為了求功德而行善,為了福報而施捨,那麼他施捨的善行將是虛偽而且有煩惱的。只施捨了財物,而不能捨棄了名利果報,並不是完全的施捨。所以說:心地清淨才是真正的施捨,心地清淨才是最大的福氣。
    有些慈善家,行善沒有真誠心!高調行善無非就是想為自己博得點名氣,有了名氣才有利可圖!
    這個例子當中,如果慈善家的「動機」是為了福報與名利而施捨;幫助窮人的心,不能說沒有,但是只佔了一小部份,動機是善惡參半。至於「行為」也是善惡參半,因為施捨財物為窮人帶來了溫暖,同時也為自己博得了名利。
    如果所施捨的財物,沒有發放給窮人,窮人沒有受惠,這是半心善惡參半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㉒ 半心⤑半善⤑成功(?⤑?⤑T:)
    上面例子當中,如果慈善家的「動機」是為了福報與名利而施捨;幫助窮人的心,不能說沒有,但是只佔了一小部份,動機是善惡參半。至於「行為」也是善惡參半,因為施捨財物為窮人帶來了溫暖,同時也為自己博得了名利。
    如果所施捨的財物,有發放給窮人,窮人實際受惠,這是半心善惡參半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㉓ 半心⤑中性⤑失敗(?⤑!⤑F:)
    善惡不分的愚痴行──逃避型人格,所以會變得三心兩意,是因爲自卑情緒的補償心理,令自己不斷逃避責任、生活受影響,不知道什麼才是完美的看法?
    而完美主義只存在理想之中,就算給你無數次修改的機會,也不可能達到絕對的完美。也就是說,如果不改變思維的話,就永遠走不出這個惡性循環。
    心理學家指出:患者自卑感起源於幼年時期,沒自信心以及被父母責罵的經驗有關。你如果對自己有過高的期望,期望越高,就越容易失敗,挫折感就越重,然後又加深自卑,形成惡性循環,越陷越深!
    這個例子當中,逃避型人格的「動機」是因爲自卑情緒的補償心理,所以不斷的想要追求完美;在這裡追求完美當然是善,可是自卑情緒卻是惡(掉悔蓋),因此動機是善惡參半。
    至於「行為」是不善不惡(愚痴行),因為期望越高,所以挫折感越重,然後又加深自卑,形成惡性循環;又因爲自卑情緒,所以不斷的在逃避責任。可以看出動機和行為是互相矛盾的!
    如果,逃避型人格的人,一直在追求永遠無法達到的完美(比如說成佛),而陷於自卑情緒當中而逃避責任、無法自拔,這是半心不善不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㉔ 半心⤑中性⤑成功(?⤑!⤑T:)
    斷惡修善的智慧行──心理學家指出:做決定時不妨問問自己,中長期目標和價值是甚麼?不要在眾多選擇中糾纏!
    來一個簡單比喻,下次到便利店買飲料,看見架上琳瑯滿目太難選擇的話,如果認清自己單純為了解渴,而非口很想放肆一下的話,不妨選擇清水,而放棄好喝而不太解渴的汽水。
    上面例子當中,逃避型人格的「動機」是因爲自卑情緒的補償心理,所以不斷的想要追求完美;在這裡追求完美當然是善,可是自卑情緒卻是惡(掉悔蓋),因此動機是善惡參半。
    至於「行為」是不善不惡(愚痴行),因為期望越高,所以挫折感越重,然後又加深自卑,形成惡性循環;又因爲自卑情緒,所以不斷的在逃避責任。
    如果,逃避型人格的人,做決定時能問問自己,中長期目標和價值是甚麼?(智慧行)不要在眾多選擇中糾纏,讓動機和行為達到協調一致,這是半心不善不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㉕ 無心⤑善行⤑失敗(!⤑O⤑F:)
    小朋友因為不認真做功課而被老師和家長教訓說:「小和尚念經──有口無心。」誦經時,小和尚只是跟著念,而不明白其中含意──指學習不專心或對所學的並不理解。
    「哎唷~~到底還有多久~~?」只見不受教的小和尚,他的身子不停的左搖右擺,雖然很想睡,但還是努力撐著,想要認真學習。
    這個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打瞌睡,昏沈(無記心)成為動機。但「行為」則是善行,因為想要認真學習。可是小和尚還是敵不過周公的邀請,甚至直接睡下去,這是無心善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附圖5:小和尚敵不過周公的邀請。

    ㉖ 無心⤑善行⤑成功(!⤑O⤑T:)
    上面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打瞌睡,昏沈(無記心)成為動機。但「行為」則是善行,因為想要認真學習。
    如果小和尚拒絕周公的邀請,打起精神、專心學習,這是無心善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附圖6:小和尚念經「有口無心」。
    http://www.ntdtv.com/xtr/b5/2015/07/05/a1208272.html

    ㉗ 無心⤑惡行⤑失敗(!⤑X⤑F:)
    哲學家方東美,曾經提出建言:電視媒體將導致亡國。媒體是個工具,沒有善惡,怎麼會導致亡國?因為電視播放的內容全是殺盜淫妄,無論父母、小孩,每天對著這個畫面,最易沉溺,受這種污染太嚴重了。
    這個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父母對電視不好好把關,愚痴(無記心)成為動機。但「行為」則是惡行,因為電視播放的內容全是殺盜淫妄。可是小孩並沒有沉溺、尚未受到污染,這是無心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㉘ 無心⤑惡行⤑成功(!⤑X⤑T:)
    上面例子當中,「動機」是父母對電視不好好把關,愚痴(無記心)成為動機。但「行為」則是惡行,因為電視播放的內容全是殺盜淫妄。如果小孩沉溺、已經受到污染,這是無心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㉙ 無心⤑半善⤑失敗(!⤑?⤑F:)
    不被廣告詞騙得團團轉──不要怪媒體洗腦,只怪為何不用大腦?
    廣告詞:「只要我喜歡,有什麼不可以?心動,不如馬上行動!」
    流行的廣告詞,顯示新生代青少年的肆意妄為、尋求自我滿足與短暫快樂的最佳寫照。其實亦凸顯了青少年瞻前不顧後,缺乏長期思考能力的特質。廣告詞所代表的意義,就是青少年的價值觀。
    這個例子當中,廣告詞的「動機」是尋求短暫快樂的滿足,缺乏長期思考能力的特質,所以動機是愚痴(無記心)無腦的。至於「行為」也是善惡參半,因為尋求自我的滿足,這是好的;可是肆意妄為、瞻前不顧後,這是不好的。
    如果青少年被廣告詞洗腦以後,無法滿足自我與短暫的快樂,這是無心善惡參半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㉚ 無心⤑半善⤑成功(!⤑?⤑T:)
    上面例子當中,廣告詞的「動機」是尋求短暫快樂的滿足,缺乏長期思考能力的特質,所以動機是愚痴(無記心)無腦的。至於「行為」也是善惡參半,因為尋求自我的滿足,這是好的;可是肆意妄為、瞻前不顧後,這是不好的。
    如果青少年被廣告詞洗腦以後,能夠滿足自我與短暫的快樂,這是無心善惡參半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㉛ 無心⤑中性⤑失敗(!⤑!⤑F:)
    無記業:我們身語意所造作的一切行為,它不是善的,也不是惡的。比如說,在一起飛機意外的事件中,當時機師並沒有生起殺害乘客之心。
    這個例子當中,機師是無害之心,所以「動機」是不善不惡(無記心);而且,駕駛飛機的「行為」如果沒有疏失,也是不善不惡(無記業)。可是飛機故障失事,造成乘客傷亡,這是無心不善不惡行,失敗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㉜ 無心⤑中性⤑成功(!⤑!⤑T:)
    上面例子當中,機師是無害之心,所以「動機」是不善不惡(無記心);而且,駕駛飛機的「行為」如果沒有疏失,也是不善不惡(無記業)。飛機不幸中的萬幸,乘客虛驚一場,這是無心不善不惡行,成功的「結果」。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文件:判斷準則問卷 ~❤
    Good and evil judgment questionnaires.

    文件1:善惡判斷準則問卷。

    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open?id=0B7f-khbHfwWybjBNLUZLWFBYUEE

    文件2:善惡判斷準則問卷範例。


    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open?id=0B7f-khbHfwWyOXBEMzluMmZ0TFk

    ── 佛曆 2560.4.18(二)菩提僧團 ──

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

善與惡的論辯 The argument of good and evil

    ☼ 判斷的準則 ~❤
    The criterion of good and evil judgment.

    不論在台灣或大陸,人們漸漸失去了對「善惡因果、倫理道德」的敬畏與信仰(即使是基督教、天主教或其他宗教也一樣),失去了對生命意義的探求,取而代之的是對金錢的崇拜,對生命的賤視。
    在無度的物質利益追逐中隨波逐流,甚至推波助瀾。

    在「勝者為王」的鬥爭哲學毒害下,我們已經狹隘到只能看得見自己眼前的喜怒哀樂,且將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奉為座右銘。

    而面對「道德淪喪」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,我們卻麻木不仁,不知道從根本上去找原因。

    由此看來,我們已經成了一群迷途羔羊──在漫長的歷史中淡忘了自己是誰,又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迷失了生命的方向!

    影片1:中華聖賢和天地真理的智慧。

   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mxxNW-aMVU&list=PLGKyot-CxNKSVSsl7HSy_iHvy7HOetE4w&index=47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」的 ~❤
    The Law of the Jungle.

    「叢林法則」認為:「弱肉強食,優勝劣汰。」
    其實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」根本不是叫人自私!
    https://www.epochtimes.com.tw/n163234/-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根本不是叫人自私!-看看那些年用錯的名言.html

    一般人所說的「善惡」,就是「叢林法則」的「善惡」,反映了人性黑暗自私的一面。
    既然是「勝者為王」,所以《厚黑學》邪說就大言不慚,認為要「無所不用其極」了!

    廣欽老和尚說得好:「我們既得人身,不要辜負這個人身,知道要走解脫的路,則成佛作祖靠這人身來修,不知道要修,還為這個身軀的衣、食、住、行等的享樂『無所不用其極』造無量的惡業,那麼三惡道中、四生之內,也有我們的份,所以,這個人身實是轉捩點,是個『人身劫』。」

    佛法裡所說的「善惡」,完全是站在修行意義上面來說的,包含世間與出世間,善是指:「戒定慧」,惡是指:「貪瞋痴」。這裡與世俗人所謂:「利己或利他、自私或不自私」的「世俗善惡」完全無關,在意義上也完全不同。

    沒有「善惡觀念」的人,根本就是一位「不信因果」的人。
    如果,認為世間「無罪無福」,就是「六師外道」的說法。

    自己「不信因果」,又教人「無罪無福」──
    這樣的人,怎麼可以自稱為「佛教徒」呢?

    感應之道,在於真誠:改變價值觀,需要人道的教育!
    附圖1:人以善感,天以福應;人以惡感,天以災應。

    影片2:一個以惡為善、以非為是、以醜為美的人,在沒有受過聖賢教育的情況下,他是無論如何?也不會停下來反省的!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錯了!

   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5tfR3bJCjc&list=PLGKyot-CxNKTfjXJHdY6fYWgRXNZvNMPG&index=46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& 了 ~❤
    Know sick and understand your illness.

    能知「苦」才能了「苦」,能了「苦」才是佛法。

    原始法講「苦」,什麼是「苦」呢?呼吸就是「苦」!沒有了呼吸,更是「苦」!只要有色身的存在,就是「苦」!當色身毀壞,捨報的那一天,更是「苦上加苦」!

    意識雖能知「真假」,但是,只有(五個)根門能覺知「苦樂」。善惡是以「苦樂」為標準;所以,真正能認知「善惡」的,只有(五個)根門,而不是意識!離開(五個)根門是無法知道「善惡」的。這也就是為什麼?佛陀要將「四聖諦」當中的「苦聖諦」排在第一位的原因了!瞭解了「苦聖諦」,然後才能夠知道:什麼是「善」?什麼是「惡」?

    過去七佛都說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所以,諸佛都說是有「善惡」的!然而,現在不信佛法的「假佛教徒」卻都說:「沒有善惡!」

    (五個)根門雖然能知「苦樂」,卻不能知「對錯」;能知道「對錯」的,也只有「意識」。所以,「對錯」都是相對的,因「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」而異!都是主觀的「意識」,所玩弄的把戲。由此,可以看出道德的「善惡」與「是非、對錯」,在本質上,是絕對不同、不能混為一談的!因此,「善惡」是有標準的,絕對的、即時性的,而且是很客觀的!並且,「善惡」是與「苦樂」連繫在一起的!

    身體是「無我」的,然而,卻是「有苦」的!因為有「色身」的存在,所以才需要「食衣住行」;然而,「食衣住行」對於「意識」來說,是不需要的!所以呢!聽好:「佛法!並不是──『唯心論』或者『唯識論』!」

    身體要靠「呼吸」,呼吸就是「食」,因為有「食」,才會有「身」;因為有「身」,才有「苦樂」;因為有「苦樂」,才知「善惡」;因為有「善惡」,才會有「四聖諦」!所以,要觀察四食:斷食、觸食、識食、意思食。

    意識是有「我」的,然而卻不知道「苦」!只有「根門」能證悟涅槃!能滅「苦」的,也只有「根門」,並不是「意識」!

    身、語、意三業,意業雖然是主觀的,但所造的「善惡業果」,乃是以現實、客觀的「苦樂」來呈現。

    例如:有心殺生與無心殺生,所招感未來苦樂的果報,截然不同!所以,以此能夠很客觀、明確的判斷出來:誰善或誰惡?誰輕或誰重?放生或害生、已遂或未遂……亦同此理。

    法師走近後,這頭牛竟淚漣漣地發出悲鳴聲,於是對牠開示:「過去你只貪著財產、利益,不知道要好好運用身體布施,今天才會落得這麼苦啊 !」
    http://blog.xuite.net/aaa123779/twblog/231543662-《老牛的悲鳴》

    牛為求生流淚下跪,無情屠夫痛下殺手,最後慘遭惡報。
    https://www.chinatt.news/6400173740977553922.html

    附圖2:哭泣的牛。

    河馬媽媽回到小河馬遺體邊,模樣非常傷心欲絕。
    http://www.teepr.com/571850/adrianchiang/河馬大戰鱷魚

    附圖3:哭泣的河馬。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絕對之 VS. 絕對之 ~❤
    Absolutely good and evil.

    對於覺悟的佛陀來說,有沒有「善惡」呢?
    三十七道品的基礎:正確抉擇善惡乃成佛!

    因為,諸佛如來「有四依──受持善法、肯定善法、否定惡法、捨棄惡法」,所以,當然有「善惡」!
    ~《中部經典‧比丘品‧Naḷakapānasutta 蘆草貧女村經》(MN 68, 168)

    世間有「絕對善惡」嗎?什麼才是「絕對善惡」的標準呢?
    只有,佛和聖弟子才能夠真正的「抉擇善惡、認清善惡!」

    佛說:涅槃是最大的「快樂」。
    怎麼不是──最大的「善」呢?

    在「原始佛法」裡,所有的「善」都是以「離苦得樂」為原則。
    如果,有人這麼認為:「離苦得樂」是惡;那麼,對他來說:「離『樂』得苦」才是善!應該沒有人,會這麼說吧?

    苦樂是離開「是非」的,苦樂是離開「對錯」的。
    因為,苦樂只是「苦樂」,苦樂不是大腦(意根)所能評價、判斷得出來的!而是,要靠身體(身根)去「覺知」。所以只有「覺知」才是直接的「智慧」(修慧)。

    因為有苦樂,才會有善惡價值的判斷,所以,四聖諦──苦集滅道,才是絕對的真理。

    知善惡、三法印、三寶、三學、四不壞信、四聖諦、八正道、十無學、三十七道品……這些,都是「常」、不是「無常」,換言之:佛的「法身」是永恆的,所以,才叫作「真理」!

    人定的是非,是自己的「我見」,所以是主觀的;以苦樂為標準的善惡,卻是客觀的!

    「是非」是主觀的,然而「善惡」卻是客觀的,所以,沒有「是非」,只有「善惡」。
    可是,凡夫之見,正好顛倒──沒有「善惡」,卻有「是非」。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」與「 ~❤
    Kill with Spoil and Stick.

    把一個人輕輕的捧起、不斷的誇獎,先讓他「得意忘形」夯到最高點,然後再重重的摔下,稱為「捧殺」。
    直接「當頭棒喝」,讓他「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……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」,稱為「棒殺」。

    就像主張「讚美教養法」的美式教育家,認為「讚美比打罵好」,對小孩子的教育,不可以「責備」,只能「誇獎」,讓小孩子從小就學會「以自我為中心」,長大後更是「目中無人」。就是標準的「捧殺」策略。

    「捧殺」表面上是善行,實際卻是惡行;「棒殺」表面上是惡行,也可能是善行。
    另一種捧殺:就像「一個人躲進深山裡,太過自由會自殺」一樣,給他太過自由,因而讓他放逸、造業,還不如管教他吧!

    由此可知「現世報」總比「來世報、後世報……」是有福氣的了,為什麼呢?
    因為眾生「現世報」會有警惕作用;但是「來世報」卻得意忘形、造業無邊!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活在 ~❤
    Live in the world of thanksgiving.

    影片3:活在感恩的世界。

   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Ibuj1Stvl3o&index=1&list=PLGKyot-CxNKR0iZHEv6bFBFXdfseu19v4

    因為,他磨練了你的心志!
    因為,他增進了你的見識!
    因為,他消除了你的業障!
    因為,他教導了你應自立!
    因為,他強化了你的能力!
    因為,他助長了你的定慧!
    因為,他們使你得到……
    真正的,幸福和快樂!

    所以要──
    感激,傷害你的人。
    感激,欺騙你的人。
    感激,鞭打你的人。
    感激,遺棄你的人。
    感激,絆倒你的人。
    感激,斥責你的人。
    感激,所有使你堅定成就的人。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不以 ~❤
    Don t Appraise a Hero by Success or Failure.

    色身、物質界、大千世界、善惡果報絲毫不爽!
    不分「善惡」?就是「姑息養奸、鄉愿賊人」!

    我們受到美國式資本主義的影響甚深,一切看績效、看數字、看成績、看結果。
    可是,不以成敗論英雄,又該以什麼論英雄呢?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有四種形式 ~❤
    There are four forms of causality.

    善惡判斷,不光只是看表象的片面「結果」;
    而是要看「動機⤑手段⤑結果」的綜合關係。

    因果的四種形式,分別是──

    ➊ 動機善⤑手段惡:

    比如,⑴ 為了供養三寶而傷害眾生,這個行為的動機是供養三寶,而不是為了滿足貪欲享樂,動機是善,但行為錯了,而手段則是惡。

    再比如,⑵ 父母為了教育孩子而打罵孩子,老師為了教育學生而責罵學生,雖然他們的手段是惡的,但動機是善的。

    ➋ 動機惡⤑手段善:

    這一種因果形式和第一種正好相反,而且這種形式是最可怕的。
    比如,⑴ 有這麼一個人,他籌集善款、多方奔走,組織眾人修建起了一座廟。
    看到此人之行為,大家都會說他很了不起,發心好、功德很大等等。

    但是,他內心真正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佛法住世,也不是為了覺悟眾生,而是為了「名聞利養」,希望通過修廟的行為而讓自己出名,或是以後想當寺廟的住持等。

    再比如,⑵ 「聞思佛法」本身是善業,但如果「聞思佛法」的動機是為了跟他人競爭,為了超越另一個人而非常努力地「聞思佛法」,其真實的目的不是為了解脫,也不是為了覺悟眾生,這也是動機惡、手段善。

    ⑶ 也有人為了「虛榮心、利養心」或是出於「別人對他的恭敬」而持守戒律,這也屬於動機惡、手段善。
    所以,無論「聞思佛法」,還是「持守戒律」,其根本動機必須是善的,否則必然不會達成任何成就。

    ➌ 動機惡⤑手段惡:

    比如說:心中都是「殺盜淫妄」的「惡念」,「言行」上也真的做出了這些「行為」。

    ➍ 動機善⤑手段善:

    這一種是我們所推崇的,以「聞思佛法」為例──
    內心希求解脫、希望證得佛果、覺悟眾生,這是善的動機;以此為目標去聞思佛法、實修佛法,或是蓋廟、繞塔、放生、佈施等等,修習各種善業,這是善的手段。

    如果將這四種因果形式比作四種人的話,我們不難明白,從一個人表面的行為是無法衡量其是善還是惡的。
    (部份內容整理自太橋旦曾堪布: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5ecb1c1f0102vbja.html

    除了「動機⤑手段⤑結果」綜合的關係以外,另外,還要考慮最後的「結果」,到底是已遂或未遂的「行為」?
    「已遂」的結果:表示已經「完全」達成善惡「動機⤑手段」的具體行為。
    「未遂」的結果:表示達成「一部份」或根本「尚未」完成善惡「動機⤑手段」的任務。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之間 ➾ 慧眼 VS. 天眼 ~❤
    Between good and evil - Wisdom eye and angel eye.

    ➊ 提婆達多,雖然擁有「天眼」,然而卻沒有俱備「慧眼」,由於不信「因果」,因此無法正確抉擇「善惡」;所以,最後神通盡失,又造下謗佛、謗法、出佛身血、殺阿羅漢、破合和僧的「五無間業」,最終不免身墮無間地獄,住於一劫不可救助。

    ➋ 「毀謗誣賴」之報應:拘迦利比丘對舍利弗、目犍連尊者起害心故,墮於紅蓮地獄。
    ➌ 旃荼女(戰遮女)假裝懷孕、誣陷佛陀,天帝釋顯神通變化成老鼠咬斷繫帶,讓她繫腹木盆落地、敗露陰謀,當時地裂,她立即墮於無間地獄。

    附圖4:旃荼女誹謗佛陀。

    ➍ 《法句經》第 306 經:
    「語不實者墮地獄,或自作言我無作,此兩惡業者死後,他世地獄同受苦。」

    經典故事:孫陀利淫女謗佛,然後又被外道殺害了,想要嫁禍給佛陀。
    佛陀教弟子們,去跟信眾說:「說謊的人會下地獄。犯了罪,卻口口聲聲說:『我沒有犯罪』的人也會下地獄。這兩種人,同樣犯了罪,都會在地獄中受苦,他們的來世也將如此。」

    ➎ 前蘇聯科拉超深鑽井的鑽探工作(1970年5月24日-1994年)。
    到1983年,該井的鑽探深度已經達到了12,000米。最後的262米是在1983年-1993年間進行的,花了整整十年。鑽孔達12,262米(超過七英哩),是當時人類挖的最深洞。

    據芬蘭一家報紙報導,一位前蘇聯著名地質學家狄米爾‧阿撒哥夫博士(Dr.Azzacove)說:他們用機器鑽開了九英哩(數據待查)深的地洞後,裡面竟然飛出一頭青面獠牙、長有翅膀的怪物。稍後他們將一台拾音器送下洞去,收聽到陣陣凄厲悲慘的慘叫聲,彷彿有數不清的人正受到極大的痛苦。

    這位地質學家說:「作為一個無神論的共產黨員,我過去不相信有天堂或地獄之說,但作為一個科學家,我現在卻無法不相信有地獄存在。」接著又說:「不用說,我們都對此種發現感到萬分震驚。但我們都知道所見所聽的,絕不是幻覺,而我們也絕對肯定,我們已打開了地獄之門。」
    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5/11/11/10/n3426320.htm

    影片4:俄羅斯探地獄入口人類哀號聲,地洞飛出青面獠牙長翅膀怪物。

   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bV0BXtWs2hw&index=7&list=PLGKyot-CxNKTfjXJHdY6fYWgRXNZvNMPG

    附圖5:地獄之火。

    影片5:土庫曼地獄之門。

   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IrCME5f09U&list=PLGKyot-CxNKTfjXJHdY6fYWgRXNZvNMPG&index=1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之一經》仙女唱偈:(地獄與天堂 Hell and heaven.)

    「佛住毘舍林,眾生中上首;
    我紅蓮公主,雲天恭禮奉,無上正覺者。
    此法我先聞,佛乃有眼者;
    我今親證知,善逝牟尼說:
    『不論任何人,毀謗此聖法、欺騙愚痴行;
    墮叫喚地獄,長劫受痛苦。
    不論任何人,淨信此聖法、寂靜忍辱具;
    捨此人身時,諸天齊環繞。』」
    ~《諸天相應‧沙睹羅巴天群品‧Paṭhamapajjunnadhītusutta 雲天公主之一經》(SN 1.39)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五法經》世尊說:(不信無慚無愧懈怠惡慧等的果報)

    「諸比丘!成就五法之比丘,如相隨墮於地獄。
    何等為五?
    諸比丘!世間有比丘,不信、無慚、無愧、懈怠、惡慧等。
    諸比丘!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,如相隨墮於地獄。

    諸比丘!成就五法之比丘,如相隨生於天國。
    何等為五?
    諸比丘!世間有比丘,有信、有慚、有愧、發勤、具慧等。
    諸比丘!成就是等五法之比丘,如相隨生於天國。」
    ~《增支部經典‧五集‧初五十經篇‧學力品‧Yathābhatasutta 地獄五法經》(AN 5.4)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四法經》世尊說:(殺生不與取行邪欲語虛誑等的果報)

    「諸比丘!成就此等四法者,則相偕牽連墮地獄。
    四者為何?
    即:『殺生、不與取、行邪欲、語虛誑。』
    諸比丘!成就此等四法者,如相偕牽連墮地獄。
    殺生不與取,又犯語虛誑;更與他妻通,聖賢不稱讚。」
    ~《增支部經典‧四集‧五十經篇之二‧適切業品‧Nirayasutta 地獄四法經》(AN 4.64)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什麼是「? ~❤
    Neutral good or evil behavior.

    免除壞人死刑,就是好人被判死刑。
    釋昭慧把好人都判處死刑了!

    「執行死刑」並非殺人,而在「保護好人」。何者為「善惡行為」呢?
    並不只看「行為本身」的善惡,更是要看「行為結果」的善惡。

    如果,「執行死刑」只是冤枉殺人,並未「保護好人」,才可說是「惡」的行為;如果,未完全達到「保護好人」的效果,且不考慮動機的情況,則是「中性」的行為,善惡的「中性」並不表示無善惡。

    黑業⤑黑報,白業⤑白報;黑白業⤑黑白報,非黑非白業⤑非黑非白報。
    「非善非惡」不是「無善無惡」,或有意、或無意,稱為「善惡的中性」。

    人問:「業有善業、惡業、無記業,請問何為無記業?」
    宣化老和尚:「不善不惡,又有點善,有點惡。你說它善,它又不是完全善;你說它惡,又不是完全惡。你也不知道它是善是惡,你根本沒有覺察得到,這就叫無記。」

    所以「無記業」應該會有這三種情況:
    ➊ 在「無知」的念頭下,由於「身語意」的業行,你根本沒有辦法覺察得到,因為出於「愚痴心」,所以會結出「善惡異熟」的果報。
    ➋ 在「有意」的念頭下,所作「身語意」的業行,由於有點善、又有點惡,也不知道它是善是惡,因為出於「愚痴心」,所以也會結出「善惡異熟」的果報。
    ➌ 在「離貪、離瞋、離痴」的離念下,不作「身語意」的業行,因為是出於「捨念滅心」的「涅槃智」,所以不會結出「善惡異熟」的果報。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《四經》世尊說:(四種
    「諸比丘!於此等之四業,我自了知、作證、宣說。四者為何?

    ⑴ 諸比丘!有黑業,而有黑報之異熟;
    ⑵ 諸比丘!有白業,而有白報之異熟;
    ⑶ 諸比丘!有黑白業,而有黑白報之異熟;
    ⑷ 諸比丘!有非黑非白業,而有非黑非白報之異熟,導致業之滅盡。

    諸比丘!於此等之四業我自了知、作證、宣說。」
    ~《增支部經典‧四集‧五十經篇之五‧業品‧Saṃkhittasutta 四業經》(AN 4.232)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圖表:判斷準則 ~❤
    Good and evil judgment criteria.

    【善惡判斷準則問卷】
    Good and evil judgment questionnaires.

    【一】宗教信仰:(Religious belief)
    ☐ 佛教、☐ 道教、☐ 基督教、☐ 天主教、
    ☐ 一貫道、☐ 無神論、☐ 其他。

    【二】判斷取向:(Judgment orientation)
    ☐ 利益取向、☐ 道德取向。

    【三】符號說明:(Symbol Description)
    ㈠ 動機(有意或無意):⒜ 善、⒝ 惡、⒞ 參半、⒟ 中性。
    ㈡ 行為(手段、方法):⒠ 善、⒡ 惡、⒢ 參半、⒣ 中性。
    ㈢ 結果:⒤ 未遂(失敗)、⒥ 已遂(含部份成功)。
    ㈣ 符號:善(O)、惡(X)、參半(?)、中性(!)

    【四】填寫問卷:(Fill in the questionnaire)

    附圖6:善惡判斷準則問卷表格。

    【五】善惡判斷準則說明:(Criteria description)
    善惡參半亦可計為「惡」,有部份行為完成亦計為「已遂」,善惡難辨則歸類為「中性」。

    【六】善惡判斷準則結論:(Criteria Conclusions)
    原來不但「道德」的實踐,有其標準;而且「善惡」的抉擇,也有「公式」可計算出來的!

    ── 佛曆 2560.4.10(一)心燈 ──

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

是的!神愛世人! God loves the world

    拍寫真集出道的女星舒淇,最近在臉書公開宣揚「同性戀」(淫亂稱為婚姻)並且寫上:
    「神愛世人!神愛的是這世界所有的人;你們可以有自己的言論自由,但並沒有剝奪他人爭取人權的權利……讓世界多一點善,多一點愛!」
  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ermalink.php?story_fbid=10154479325003780&id=33052473779

    許多譁眾取寵、無腦的媒體,附和聲稱:
    「溫暖的發言馬上引來許多網友留言『女神!謝謝妳支持婚姻平權!』、『希望藉由妳的影響力能讓更多人了解同志的訴求。謝謝妳有愛的心,讓妳永遠都那樣閃亮!』」

    是的「神愛世人」,這是《聖經》裡的句子,但還有前後文的!
    可是各位看過、研究過《聖經》嗎?

    圖1:彼此相愛之一。

    圖2:彼此相愛之二。

    圖3:唐崇榮牧師《婚姻人人都當尊重》電子書截圖。(圖:網路)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《聖經》記載古城「所多瑪
蛾摩拉因為同性戀姦淫之罪,被神所毀滅! ~❤

    所多瑪與蛾摩拉的考古發現:聖經萬惡之城。
   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9IKENuJfGyA&list=PLGKyot-CxNKRmr346mLdufo_YMdCMohb1&index=1

    《舊約全書》創世記:
    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,聲聞於耶和華,耶和華要派兩位天使去毀滅這城。亞伯拉罕為所多瑪祈求,神答應他隻要那城有十個義人,就不毀滅那城。那天兩位天使晚上來到所多瑪,正遇著羅得在城門口迎接,便把他們接進家裡預備筵席、烤無酵餅。可是「他們還沒有躺下,所多瑪城裡各處的人,連老帶少,都來圍住那房子,呼叫羅得說:『今日晚上到你這裡來的人在哪裡呢?把他們帶出來,任我們所為。』(英文NIV版聖經這裡是寫性交)」羅得為兩位天使求情,並把兩個仍然是處女的女兒任這些人污辱,但被居民拒絕。

    最後,天使將羅得和他的妻子、兩個女兒救了出來,讓他們逃到瑣珥去。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降與所多瑪與蛾摩拉,把那些城和全平原,並城裡所有的居民,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。一時平原全地煙氣上騰,如同燒窯一般。羅得的妻子不聽天使的警告,顧念所多瑪,在後邊回頭一看,就變成了一根「鹽柱」。直到現在,二城的遺址的硫磺含量仍然比附近的地方高很多。(所多瑪與蛾摩拉之所以會被神親手所毀滅,是因為他們行「同性戀」等姦淫之罪,他們也不善待外地人。)
    http://www.zwbk.org/zh-tw/Lemma_Show/157852.aspx

    圖4:天火焚燒「所多瑪和蛾摩拉」有人說是:隕石、火球造成劫難。但是,為什麼只有「同性戀之城」遭到滅絕呢?

    圖5:天火焚燒所多瑪(同性戀之城):羅得的妻子不聽天使的警告,顧念所多瑪,在後邊回頭一看,就變成了一根「鹽柱」。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基督教的《聖經》對於「神愛世人是怎麼看法呢? ~❤

    「神愛世人,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,叫一切信他的,不至滅亡,反得永生。」

    「光來到世間,『世人』因自己的行為是『惡』的,不愛光,倒愛黑暗,定他們的『罪』就是在此。
    凡作『惡』的便恨光,並不來就光,恐怕他的行為受責備。
    但行真理的必來就光,要顯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。」

    耶穌對猶太人說:
    「你們是從下頭來的,我是從上頭來的;你們是屬這『世界』的,我不是屬這『世界』的。」

    耶穌對門徒說:
    「你們若屬世界,『世界』必『愛』屬自己的;只因你們不屬世界,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,所以世界就恨你們。」

    又說:「人就是賺得全世界,賠上自己的『生命』,有甚麼益處呢?人還能拿甚麼換『生命』呢?」

    耶穌在被釘十字架之前,曾經說:
    「我的國不屬這『世界』;我的國若屬這世界,我的臣僕必要爭戰,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。只是我的國不屬這『世界』。」

    耶穌說:
    「天勢都要震動,人想起那將要臨到『世界』的事,就都嚇得魂不附體。」

    圖6:《聖經》對於「神愛世人」的看法。

    圖7:「愛人如己」與「淫亂」的區別?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☼ 《聖經》對於「愛人如己」與「淫亂」的區別在哪裡? ~❤

    耶穌對法利賽人說:
    「一個邪惡『淫亂』的世代求看神蹟,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蹟以外,再沒有神蹟給他們看。」

    耶穌又說:
    「凡休妻另娶的,就是犯『姦淫』,辜負他的妻子;
    妻子若離棄丈夫另嫁,也是犯『姦淫』了。」

    耶穌對門徒說:
    「你們聽見有話說:不可『姦淫』。
    只是我告訴你們,凡看見婦女就動『淫念』的,這人心裡已經與他犯『姦淫』了。」

    耶穌對一個官說:
    「你若要進入永生,就當遵守誡命……就是不可殺人;不可『姦淫』;不可偷盜;不可作假見證;當孝敬父母,又當愛人如己。」

    耶穌對門徒說:
    「從人裡面出來的,那才能污穢人;因為從裡面,就是從人心裡,發出『惡念、苟合、偷盜、兇殺、姦淫、貪婪、邪惡、詭詐、淫蕩、嫉妒、謗讟(ㄉㄨˊ)、驕傲、狂妄』。這一切的『惡』都是從裡面出來,且能污穢人。」

    保羅書信‧羅馬人書:
    「凡事都不可虧欠人,惟有彼此相愛要常以為虧欠,因為愛人的就完全了律法。
    像那不可『姦淫』,不可殺人,不可偷盜,不可貪婪,或有別的誡命,都包在『愛人如己』這一句話之內了。」

    圖8:愛上帝是不夠的。

    圖9:《聖經》說:「不可殺人;不可姦淫;不可偷盜;不可作假見證;當孝敬父母,又當愛人如己。」

    ♡~~~~~~~~~~~~~~

    ☼ 從佛教徒的「五戒」觀點來看,什麼是「神愛世人? ~❤

    (殺生戒:)是的「神愛世人」,但是神會愛一位不知悔改的「殺人者」嗎?
    (偷盜戒:)是的「神愛世人」,但是神會愛一位不知悔改的「偷盜者」嗎?
    (邪淫戒:)是的「神愛世人」,但是神會愛一位不知悔改的「淫亂者」嗎?
    (妄語戒:)是的「神愛世人」,但是神會愛一位不知悔改的「說謊者」嗎?
    (飲酒戒:)是的「神愛世人」,但是神會愛一位不知悔改的「酗酒者」嗎?

    圖10:佛教徒遵守「五戒」。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【小心了,十業道!】

    ☆ 十(善)惡業道 ➾ ① (離)斷生命、② (離)不與取、③ (離)慾邪行、④ (離)虛誑語、⑤ (離)離間語、⑥ (離)粗惡語、⑦ (離)雜穢語、⑧ (離)貪愛、⑨ (離)瞋恚、⑩ (離)邪見。

    「十不善業道:➊ 斷生命、➋ 不與取、➌ 慾邪行、➍ 虛誑語、➎ 離間語、➏ 粗惡語、➐ 雜穢語、➑ 貪愛(貪婪)、➒ 瞋恚、➓ 邪見。

    十善業道:① 離斷生命、② 離不與取、③ 離慾邪行、④ 離虛誑語、⑤ 離離間語、⑥ 離粗惡語、⑦ 離雜穢語、⑧ 離貪愛、⑨ 離瞋恚、⑩ 正見。」
    ~《長部經典‧波梨品‧Saṅgītisutta 合誦經》(DN 33, 347)

    圖11:佛教徒修「十善業道」。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【如何是不善?如何是不善之根本?如何是?如何是善之根本?】

    「諸賢!如何是不善?曰:『諸賢!殺生是不善,不與而取是不善,邪淫是不善,妄語是不善,兩舌是不善,粗惡語是不善,綺語是不善,慳貪是不善,瞋恚是不善,邪見是不善,此乃謂不善。』諸賢!如何是不善之根本?曰:『貪是不善之根本,瞋是不善之根本,癡是不善之根本,此謂不善之根本。』

    諸賢!如何是善?曰:『迴避殺生是善,迴避不與取是善,迴避邪淫是善,迴避妄語是善,迴避兩舌是善,迴避粗惡語是善,迴避綺語是善,不慳貪是善,不瞋恚是善,正見是善,此乃謂善。』諸賢!如何是善之根本?曰:『不貪是善之根本,不瞋是善之根本,不癡是善之根本,此乃謂善之根本。』」
    ~《中部經典‧根本法門品‧Sammādiṭṭhisutta 正見經》(MN 9, 89)

    圖12:善與惡的論辯──戒定慧VS.貪瞋痴。

    圖13:太上感應篇:「禍福無門,惟人自召;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」

    圖14:人為善,福雖未至,禍已遠離;人為惡,禍雖未至,福已遠離。

    圖15:行藏虛實自家知,禍福因由更問誰?善惡到頭終有報,只爭來早與來遲。

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        卍

    【以戒為師──為,第一安穩、功德住處!】

    《佛遺教經》世尊說「以戒為師」:
    「汝等比丘!於我滅後,當尊重、珍敬『波羅提木叉』(戒本)。如暗遇明,貧人得寶。當知此,則是,汝等『大師』,若我住世,無異此也!」

    「因依此『戒』,得生諸『禪定』,及滅苦『智慧』。是故比丘,當持淨戒,勿令毀缺。若人,能持淨戒,是則,能有『善』法;若無淨戒,諸『善』功德,皆不得生。是以當知,戒為:『第一安穩,功德住處!』」

    圖16:以戒為師。

    ── 佛曆 2560.4.8(六)心燈 ──

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

眾善奉行 Cultivate good

    ☼ 什麼是「佛法」? ~❤ What is Dhamma?

    在台灣的基督教,很興盛……
    若問教友:「什麼是基督教?」

    他們,可以馬上就回答你:
    「神愛世人!」

    現代的佛教徒也很多……
    讀「佛研所」的也不少!

    可是,當問到他們說:「什麼是佛法?」
    幾乎!所有人,都不能馬上回答得出來!

    為什麼呢?
    ① 因為,大家對於「佛法」的問題,沒有認真去「思考」,不知道如何去「思考」,更沒有「思考」的習慣。

    ② 對於,自修或聽聞的「法義」,沒互相「討論」的空間,也不敢提出來「討論」,更沒有「討論」的習慣。

    ③ 如果,心中真的有「疑問」,也不知道要如何「發問」?不知道要向誰「發問」?更沒有「發問」的習慣。

    從這問題看,就知道雖然台灣的廟宇多、信眾多,各大山頭的「佛學院」也很多……但是「佛法教育」就是沒有落實!

    什麼是「佛法」呢?
    事實上,是很容易回答的問題,這是過去七佛,都曾經說過的偈語:
    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(在法句經第183經,及長部經典第14經。)
    英文: To keep away from all evil, cultivate good, and purify one's mind is the advice of all Buddhas.

    由戒定慧,滅貪瞋痴──
    沒有「諸惡莫作」的「」,如何實踐「眾善奉行」的「」呢?
    沒有「眾善奉行」的「」,如何實踐「自淨其意」的「」呢?

    由此可見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──
    必然是「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」的基礎。

    若要實踐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就必須知道什麼是「善」?什麼是「惡」?
    想要知道什麼是「善」?什麼是「惡」?必然要知道什麼是「善惡」的標準?

    因此,「善惡」之辨──
    必然,關係著一切佛法的「核心價值」。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☼ 「善惡」的標準? ~❤ Good & Evil

    義利之辨:「善惡」與「利益」的判斷完全不同。
    前者,依據客觀的
規範戒律;後者,依據個人短視近利、主觀立場之不同,而有所差異。

    所以,如果說「利己、自私」就是,或認為「利人、不自私」就是,這已經不符合佛陀的教說了!
    每個人的好惡不同、對錯觀念不同,所信仰的真理、假理也不同;絕對的「離苦得樂」與「大是大非」,才是佛法裡所說的「之辨」。

    只有絕對的「善惡」,沒有絕對的「對錯」(人我是非):
    「善惡」並不涉及「對錯」(人我是非),所以,諸佛說:「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。」是依據眾生「離苦得樂」的原則而說的!離苦得樂」是指眾生長遠的利益,並非短視近利

    莊嚴:知道「」,才會有慚愧羞恥之心。
    「非善非惡」不是「無善無惡」,或有意、或無意,稱為「善惡的中性」。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☼ 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 ~❤ Purify one's mind.

    在原始佛法裡──
    凡是符合「戒定慧」的行為,換句話說:「離貪、離瞋、離痴」的行為,此稱為「善」;
    凡是符合「貪瞋痴」的行為,換句話說:「無戒、無定、無慧」的行為,此稱為「惡」。

    過去七佛的法偈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
    ~《長部經典‧大品‧Mahāpadānasutta 七佛譬喻經》(DN 14, 90)
    白話文:凡是符合「貪瞋痴」的行為、惡不善法,皆當遠離、捨斷、不要去做;凡是符合「戒定慧」的行為、一切善法,皆當實踐、圓滿、身體力行。「由戒定慧,滅貪瞋痴」所以,能夠清淨佛子的心中煩惱、執著,達到出離輪迴苦海的彼岸──稱為「涅槃」。「涅槃」是一切佛法的「最高善行」,由此實踐能夠完成一切「三世諸佛」最圓滿的教導。

    禮記‧大學也說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於至善。」
    白話文:大學的道理,在於彰顯人人本有,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(明明德),再推己及人,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(親民),而且精益求精,做到最完善的地步並且保持不變。

    ❦❧ 所以說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──
    能夠代表「
戒定慧,滅貪瞋痴」實踐精神的「三十七道品」,就是一切佛陀教法的根本價值與內涵所在。 ❦❧

    ── 佛曆 2560.4.7(五)心燈 ─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