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

華夏先祖「奧爾梅克」的史前文明 Olmec

❀ 華夏先祖「奧爾梅克」的史前文明 ~❤ Olmec


漢地殷商消失的軍隊,神秘現身中美洲!

     奧爾梅克──墨西哥的古印第安人有「甲古文」,證明馬雅源自漢地?

卍    卍    卍

     在美洲的古物中發現漢地文字則早已見慣不驚了。古代美洲留下的石刻書法,與漢地的甲骨文及金文極為相近,有些字的寫法簡直與漢地甲骨文一模一樣。因此北達科他州有關機構根據這些「書寫的岩石」,曾向世界宣告:「漢地人曾一度訪問過北達科他。」

     1955年美國考古學家發現了16尊紅色雕像,和6塊玉圭。有漢地學者讀出,上頭寫的是殷商曆代王族的的名號,研判應該是殷商的祖先牌位。

奧爾梅克 - 16尊紅色雕像(殷商的祖先牌位)

     其中15尊雕像是黑色的,呈同心圓狀排列,都面向一尊紅色雕像,此人背後擺了六根玉圭,上頭隱約可見刻有符號或文字。漢地學者王大有,宋寶忠,王雙有最先釋讀出其中有殷商先王先公等名號。

     一塊玉圭上刻著:俎女戍繭翟伯(肉祭有戍氏長女簡狄);一塊玉圭上刻著:(火)農妣辛(火祭神農裔高辛氏帝嚳);一塊玉圭上有契,相土,王亥等名。可以說,這些雕像與玉圭是殷商王族的祖先牌位。

     大陸漢地科學院,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漢平說:「這批字如果出土於漢地,肯定是會被視為先秦時代的古文字或符號……啊!我可以看出這一根寫的是『君主建山川』──統治者和首領們建立了王國的基礎!」陳漢平驚呼出來。另一根玉圭上則隱約刻的是「十二世系」。

     這會是指盤庚遷殷,直到紂王被周所滅的商代十二位帝王嗎?它真會是逃亡到新世界的殷商遺民的祭祀品?

卍    卍    卍

     在3000年前,中美洲有一個古老文明奧爾梅克(Olmec),他們最有特色的,就是這巨石人頭像。據了解,奧爾梅克是在西元前1200年崛起,時間大概就是武王伐紂,殷商結束統治的年代。

     殷商末年(大約西元前1066年周武王十一年),殷朝大軍正在山東打仗,並取得了勝利,舉國上下沉浸於歡慶之中,沒有防備周軍從背後奇襲殷都朝歌,殷商的軍隊倉促應戰,結果全軍覆沒,國破家亡。

     時間回溯到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破朝歌后不久,自朝歌出發,負責東征的殷軍統帥「攸侯喜」,率10萬東征主力軍和林方、虎方等各部及涕竹筍,涕竹舟造船部共25萬人,突然在山東一帶消失了,史稱「殷史千古疑案」。

     現在很多考古結果都指出,「攸侯喜」很可能帶領他的軍隊和族人,飄洋過海到了中美洲,建立起包含奧爾梅克在內的馬雅文明。根據已經出土的奧爾梅克銅器、玉器,上面的文字和漢地古代「甲古文」十分相似;經過漢地的古文專家鑒識後,肯定得指出,那就是先秦的古文或符號。

     「攸侯喜」和「摩且王」(又稱摩虎王)將25萬殷商軍民分作25個部族,每族都由貴族率領,跟隨「攸侯喜」東渡,經日本列島,到千島群島,再經堪察加半島,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(天之浮橋島),直達阿拉斯加。再一路南下。3000年前如此大規模的海陸部落遷徙,一路上經歷千難萬險,其困難可想而知。「攸侯喜」和「摩且王」所率主力到達今墨西哥一帶,在那兒建立日出國。

卍    卍    卍

     移居他鄉3000多年以來,至今,中美洲的印地安人殷福布族居民,仍然記得自己是殷人的後裔,自己的祖先來自漢地。他們時刻懷念故土,把故事代代相傳。

     殷福布族居民世世代代流傳著關於自己故國家園的傳說與回憶。自稱華夏後裔的殷福布族,不說自己是漢人或是唐人,單說自己是殷人,因為「我們是世代相傳的殷人後裔……是三千年前由天國乘涕竹舟經天之浮橋島(白令海峽)到這裡的」。

     幾千年前的那一天,殷人移民該是多麼的悲壯,成千上萬的人從漢地沿海的某個地方出發,經歷了無窮無盡的災難,終於到達那不知名的遠方。

     《HOSI王歌》顯然敘述一次驚心動魄的海上大遷徙:「二十五族為兄弟,跟著HOSI過天之浮橋島,途中艱險不能忘,分發麥黍眾相親,兄弟莫將兄弟辱,天國再建冬復春……。」

奧爾梅克 - 天之浮橋島

     ❦❧ 白令海峽位於亞洲大陸的東北端,另一端就是美洲的西北端。現在的白令海峽的平均寬度65公里,最窄處只有35公里,其間有2個小島,兩個小島相距只有4公里。白令海峽很淺,平均深度42米,最深處也只有52米。由地質學的研究得知,在遠古的一段時間,海平面比現代低100多米。也就是說白令海峽露出了海面,形成一座陸橋,成為連接亞、美兩洲的天然通道。 ❦❧

卍    卍    卍

     這個地區在墨西哥地圖上標誌著4萬年來的開拓史,今譯作「奇瓦瓦」,但從前墨西哥給清府政的外交文書均譯作「中華華」(CHIHUAHUA)。

     1909年時清府政因墨西哥革命中,諸多華僑被殺而去索賠時,殷福布族(1NFUBU)就自稱是殷人後代,曾要求清廷駐墨西哥特使歐陽庚(1858-1941)保護他們。此案的檔案尚存於台灣外交部檔案保管處。

     每天早晨起床後,殷福布族家人之間互相問候的第一句話,便是「殷地安(YINDIAN)。」他們日常吃飯時,在進餐之前,又互相說:「殷地安」。晚上睡覺之前亦是如此。尤其是在大家分別很久,又重新見面時,更是必須先問候:「殷地安。」

     在樸素而又簡短的「殷地安」一詞的問候中,包含著他們對萬里之外祖國的懷念與祝福,並且以此來告誡自己的子子孫孫,莫忘自己是來自華夏的殷人後裔。這是一種古老的民族心理和民族凝聚力的突出體現,使他們以世代的傳說與口碑時刻牢記著自己的母國。

♡~~~~~~~~~~~~~~

    ☀ 《大般涅槃經》佛陀說:(國不衰法──慎終追遠)


     其時,尊者阿難,立於世尊之後,為世尊搧扇。於此,世尊言尊者阿難曰:
     「➊ 阿難!汝曾聞跋耆人常集會、多集會耶?」
     「世尊!我聞跋耆人常集會、多集會。」
     「然,阿難!跋耆人常集會、多集會之期間,可預期跋耆人之興盛,應無衰亡。」

     ➋ 「阿難!汝曾聞跋耆人之團結會集、合同共起,為跋耆人所應為之要事耶?」
     「世尊!我聞跋耆人團結會集、合同共起,為跋耆人所應為之要事。」
     「然,阿難!只要跋耆人團結會集、合同共起,為跋耆人所應為要事,則應預期跋耆人之興盛而非衰亡。」

     ➌ 「阿難!汝曾聞跋耆人未制立之國法,不輕易制立,已制立者,不輕易廢棄,尊崇實踐往昔跋耆人所制立之國法耶?」
     「世尊!我聞跋耆人未制立之國法,不輕易制立,已制立者,不輕易廢棄,尊崇實踐往昔跋耆人所制立之國法。」
     「然,阿難!只要跋耆人未制立之國法,不輕易制立,已制立者,不輕易廢棄,尊崇實踐往昔跋耆人所制立國法,則應預期跋耆人之興盛而非衰亡。」

     ➍ 「阿難!汝曾聞跋耆人尊敬、尊崇、供養跋耆人之跋耆大老,而應聽聞彼等之訓言耶?」
     「世尊!我聞跋耆人尊敬、尊崇、供養跋耆人之跋耆大老,而且應聽聞彼等之訓言。」
     「然,阿難!只要跋耆人尊敬、尊崇、供養彼跋耆人之跋耆大老,而且聽聞彼等訓言,阿難!則應預期跋耆人之興盛而非衰亡。」

     ➎ 「阿難!汝曾聞跋耆人無以暴力捉出、拘禁跋耆宗族之婦女、童女耶?」
     「世尊!我聞跋耆人無以暴力捉出、拘禁跋耆宗族之婦女、童女。」
     「然,阿難!只要跋耆人無以暴力捉出、拘禁跋耆宗族之婦女、童女,阿難!則應預期跋耆人之興盛而非衰亡。」

     ➏ 「阿難!汝曾聞跋耆人尊敬、尊崇、奉持城內外、跋耆人之跋耆塔廟,而且不廢以前之施與、以前所為適法之祭祀耶?」
     「世尊!我聞跋耆人尊敬、尊崇、奉持城內外、跋耆人之跋耆塔廟,而且不廢以前之施與、以前所為適法之祭祀。」
     「然,阿難!只要跋耆人尊敬、尊崇、奉持城內外、跋耆人之跋耆塔廟,而且不廢以前之施與、以前所為適法祭祀,阿難!則應預期跋耆人之興盛而非衰亡。」

     ➐ 「阿難!汝曾聞跋耆人對阿羅漢,善俱正當之保護、守護、護持耶?使得未來此領內之阿羅漢能來;已來此領內之阿羅漢能安樂而住耶?」
     「世尊!我聞跋耆人對阿羅漢,善俱正當之保護、守護、護持,使得未來此領內之阿羅漢能來,已來此領內之阿羅漢能安樂而住。」
     「然,阿難!只要跋耆人對阿羅漢,善俱正當保護、守護、護持使得未來此領內之阿羅漢能來,己來此領內之阿羅漢能安樂而住,則應預期跋耆人之興盛而非衰亡。」

~《長部經典‧大品‧Mahāparinibbānasutta 大般涅槃經》(DN 16, 134)

── 佛曆 2559.11.24(四)佛子整理 ──

2016年11月18日 星期五

三法印之二 The three Dhamma-natureⅡ

♨ 再談「三法印」 The three Dhamma-natureⅡ ~☺

    〈一〉原始佛法的根本精神是「三法印」(法的三種性質,請注意!並無「涅槃寂靜」)
    ➀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, ➁ 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, ➂ sabbe dhammā anattā.
    ➊ 諸行無常(受、想、行──透過六根所認知的行為,都是無常的)
    ➋ 諸行是苦(受、想、行──透過六根所認知的行為,都會帶來苦)
    ➌ 諸法無我(色蘊、識蘊──凡所認知的現象與結果,都是無我的)
    ~《法句經‧Maggavagga 道品》(Dhp 20, 277-279)

    〈二〉如果,把「佛、法、僧、戒」比喻為諸佛國土,那麼:
    《巴利佛經》就是通往佛國的「古仙人道」(正法或法藏)
    【巴利聖典】就是諸佛制定的「佛國憲法」(正法與聖律)
    「三法印」與「四聖諦」就是「立國精神」! ~۩

    〈三〉不論,梵文、漢文、英文或其他版本……皆屬翻譯,不是原文。
    尤其是「三法印」──原始佛法的根本精神,不該:
    ✄ 斷章取義、以偏概全、增減字句、隨各人貪瞋痴之喜好來「解讀」或「比對」……。
    (七拼八湊,怎能算是「原始佛法」呢?)

    〈四〉神聖智慧的【巴利聖典】不是你我所能研究的! 
    能以單純且恭敬的心,來「了解」與「學習」就好了。 ~❤

    ❦❧ 「三法印」加上「涅槃寂靜」就是「四聖諦」。
    「涅槃寂靜」是「三法印」必然的結果,不必贅述。 ❦❧

── 佛曆 2559.9.3(六)佛子 ──

三法印(三法性) The three Dhamma-nature

三法印(三法性) The three Dhamma-nature ~❤

    ➀ Sabbe saṅkhārā aniccā, ➁ sabbe saṅkhārā dukkhā, ➂ sabbe dhammā anattā.
    ➊ 諸行無常(透過六根所認知的行為,都是無常的);
    ➋ 諸行是苦(透過六根所認知的行為,都會帶來苦);
    ➌ 諸法無我(凡所認知的現象與結果,都是無我的)。
    ~《法句經‧Maggavagga 道品》(Dhp 20, 277-279)

── 佛曆 2559.8.22(一)佛子 ──

佛經是幫助「學習」的,不是拿來「比對」的! Don't comparison

♨ 佛經是幫助「學習」的,不是拿來「比對」的!
Don't comparison ~


✩ 「多聞」的意思──多學習、多練習;
佛經不是拿來「研究」的!

To learn much and practice, shouldn't to research.

    如果,你能夠「研究」佛經;那麼,你的智慧超過佛陀了!
    既然,你的智慧超過佛陀了;那麼,何須「研究」佛經呢?
    (這是「傲慢心」的一種表現呀!)

    如果,你以「傲慢心」來學習佛法,這樣作有什麼利益呢?
    (不如,不學的好!反而,得以頤養天年!)

    以免,惑亂後世、禍留子孫!又有無盡的苦果在等著你呢!
    (歷史、經典所載、很多這樣子的事例呀!)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如果,想了解《阿含經》,就老實依《阿含經》來了解,請不要比對《巴利佛經》~好嗎?
    想了解《巴利佛經》,就認真的學習《巴利佛經》,請不要比對《阿含經》或其他經典吧!

    某些只信~「無神論」的專家、學者(拿佛經當「神話」看):
    因緣、果報都不信,就「研究」起佛法來了!怎會真相信佛法、解脫涅槃?何況想實踐呢?
    所以,佛弟子絕對不要相信學術權威、研究、傳統、風俗習慣、門戶之見或人云亦云……。

     應該培養「獨立思考」的習慣:
    要以「四不壞信──佛、法、僧、戒」作為學法的基礎、以「實修」作為擇法的依據、多閱讀【巴利聖典】具備基本的「常識」,才會有「自我」判斷的空間和能力……(不再盲從)。

     愚者的作為 ~
    自恃聰明、胡亂比對、胡亂研究,執著「自我」的觀念和見解、通通放不下!
    這樣,所研究出來的「成果」與《巴利佛經》或是《阿含經》,有何關係呢?

    【巴利聖典】還是【巴利聖典】、你還是你!
    你還是不認識、不了解祂的呀!(不是嗎?)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
     《空性大經》佛陀說(友善親近佛陀):

    【一】(梵行災患:)「因為有(煩勞)梵行者之災患,而衍生出──劊子手施刑、惡不善法、腐敗毒害、導致再生、怖惱不幸、未來悲慘苦果、自受生老死魔等,對彼懲罰。
    阿難!此實為──有(煩勞)梵行者之(煩梵行)災患。

    於此,阿難!雖然有(煩勞)阿闍梨之災患、以及(煩勞)阿闍梨內住弟子之災患,然而,此(煩勞)梵行者之災患,與彼等相較,不但,未來更增苦果、劇烈異熟果報、極難度脫,而且,更導致轉生於(悲慘)惡趣。

    是故,阿難!對於我(佛陀),請習慣以友善方式,而不以敵對方式(親近我)!
    此應為汝等之長夜:利益福祉、安樂幸福。」

    【二】(敵對方式:)「如何?阿難!對於師(佛陀),聲聞弟子習慣以敵對方式,而不以友善方式(親近師)耶?
    阿難!於此,師(佛陀)心懷慈愍、為利益福祉著想,而憐憫為聲聞弟子說法:
    『此或為利益福祉、此或為安樂幸福也!』

    於此,彼聲聞弟子,不恭敬聽、不傾耳聽、置心他處、避開師教而去輪迴。
    如是!阿難!對於師(佛陀),聲聞弟子習慣以敵對方式,而不以友善方式(親近師)。」

    【三】(友善方式:)「如何?阿難!對於師(佛陀),聲聞弟子習慣以友善方式,而不以敵對方式(親近師)耶?
    阿難!於此,師(佛陀)心懷慈愍、為利益福祉著想,而憐憫為聲聞弟子說法:
    『此或為利益福祉、此或為安樂幸福也!』

    於此,彼聲聞弟子,恭敬聽聞、傾耳聽聞、用心理解、不避開師教而去輪迴。
    如是!阿難!對於師(佛陀),聲聞弟子習慣以友善方式,而不以敵對方式(親近師)。」

    【四】(利益福祉:)「是故,阿難!對於我(佛陀),請習慣以友善方式,而不以敵對方式(親近我)!
    此應為汝等之長夜:利益福祉、安樂幸福。

    阿難!我勉勵汝等,恰如作壺者,如對未燒之土器──
     阿難!應責備者,我予責備;
     應策勵者,我予策勵;
     若堅實者,將保持彼!」

    
~《中部經典‧空品‧Mahāsuññatasutta 空性大經》(MN 122, 195-196)

    ♡~~~~~~~~~~~~~~

     《最上淨信經》佛陀說(四不壞信):

    ① 信樂第一者,應知第一法;
    ② 信樂第一佛,應供無上施。

    ③ 信樂第一法,離貪樂寂靜;
    ④ 信樂第一僧,福滿無上田。

    ⑤ 應布第一施,培養第一福;
    ⑥ 名望頌樂力、莊嚴壽第一!

    ⑦ 智者第一施,定心第一法;
    ⑧ 生天或人間,喜足得第一。


    ~《增支部經典‧四集‧Aggappasādasutta 最上淨信經》(AN 4.34)
 
    ── 佛曆 2559.8.24(三)佛子 ──